日前,记者来到海拔1300多米的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草原小学。该校每一间教室里都安装有教学一体机,老师们正在播放课件,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游。据悉,目前,隆回县所有中小学都安装了教学一体机,实现了“班班通”,跨上了教育信息化的快车道。近年来,在领航员张立荣的带领下,隆回县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日新月异,该县教育信息化发展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攻坚克难,夯实基础
教育信息化发展,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需要长期大量的经费投入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张立荣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坚持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探索形成“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机制。2011年以来,他坚持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全县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规划,组织实施了教育信息化两个“3年行动计划”,以补齐设施短板为切入点,先后投入1亿多元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设备的购置、更新和维护,建成了“隆回教育云平台”“隆回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学校宽带网络及无线网络教学环境的全覆盖,优质资源的“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的“人人通”。
专业引领,提升效能
教育信息化和其他行业的信息化一样,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产品、技术快速迭代,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专门管理教育信息化的专业人员,张立荣始终坚持应用驱动,做好专业引领,帮助学校和教师解决“不会用”和“不想用”的问题,确保不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
坚持规划引领。这些年来,张立荣带领教学设备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立足教育信息化要为立德树人和教育教学改革服务这一根本要求,坚持在“精准、有效、可持续”上下功夫,综合考虑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实际需求等因素,每3年制定一次全县教育信息化工作行动计划,明确全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为学校自主发展领好路、导好航。
坚持培训引领。近十年来,隆回县教育局为全县中小学装备教学一体机、教育城域网、校园智能广播系统、录播教室等设施。硬件装备条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应用成为关键,教学软件与课堂教学、教学管理的融合是核心,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迫在眉睫。张立荣坚持以培训促进应用效能,将转变观念、培训提高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除每年定期组织学校校长进行专题培训外,还充分借助互联网优质、开放、个性、创新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做好县内的教师培训工作,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师培训新模式,从源头上解决了教育信息化“不会用”的问题。
坚持项目引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单靠培训很难快速提升,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互联网思维植入学校管理和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近几年,张立荣先后引进或自发组织实施了网络空间人人通、网络云课堂、未来教育云平台、网上阅卷等教育信息化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深入实施,既解决了群众期盼的教育服务和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也于润物无声中提高了教师们的信息化素养水平,影响和改变了教师的思维习惯,有效解决了教育信息化“不想用”的问题。
搭台服务,改革创新
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在学校、在课堂,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角,学校和教师的创新应用最具活力和生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张立荣转变角色,为学校和教师发展搭台子、服好务,推动学校和教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上探索创新。把教育信息化列入全县学校自主选择发展的重点领域,并进行重点推进。各学校具体做什么项目由学校说了算,隆回县教学设备服务中心负责统筹协调,聘请专家团队进行跟踪式、发展式、教练式指导扶持,帮助学校做出成效、形成特色。截至目前,全县初步呈现出了教育信息化“校校有创新、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涌现出一些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次,他坚持每年开展一次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鼓励学校和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的探索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典型案例。评选一般分为教师提报、学校初评推荐、教育局初审、学校或教师完善提升、案例展评等环节,通过拉长评选链条,变评选过程为挖掘、培育过程,全县学校和教师中间涌现出很多极具推广价值的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对这些典型案例,教育局给予不同形式的表彰奖励。除此,定期举办新媒体、新技术教学比赛和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论文评选等活动,以活动促融合应用、创新应用。
规范管理,安全有序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虽然给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存在一些诸如网络安全、“唯技术”等潜在的影响和挑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张立荣从制度入手,加强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和管理,帮助学校和教师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引导他们正确选择和使用信息化产品,确保教育信息化能够在中小学安全可靠地发展。比如,建立了数字教学资源进校园审查机制,确保了数字教学资源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又如,建立了教学用App进校园审查备案机制,既堵住了有毒有害App进校园的通道,也防止了滥用App现象的发生,确保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