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04日

宜商之地 乐商之土 引商之都

——湖南邵阳市变身投资洼地纪实

香港商报记者 李银明 邵阳日报记者 袁光宇

蓝天碧水,邵阳正成为投资热土。唐明业 摄

编者按:作为中国内地四线城市的湖南省邵阳市,近年来区位条件持续改善,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招商引资政策日益优化,产业转型升级迅速,逐步成为中国内地新兴的宜商之地、乐商之土、引商之都,引起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广泛关注。2022年12月31日,《香港商报》在重要版面以《湖南邵阳市变身投资洼地》为题,整版推介了邵阳营商环境的巨大变化,本报特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区位优势彰显 让邵阳成为宜商之地

湖南省邵阳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统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年11月21日,邵阳市举行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共集中开竣工116个重大项目,总投资540.31亿元,其中开工项目64个,总投资238.3亿元;竣工项目52个,总投资302.01亿元,绝大部分为非财政性质的商业投资。邵阳市是如何逆势而上成为一块投资热土的?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从漫长的湘黔铁路上,斜出了一条不到110公里的短小铁路,在地图上看起来酷似一根盲肠,人称“铁路盲肠”。这根“铁路盲肠”,就是娄邵铁路,伴随了邵阳几代人,也坑苦了邵阳几代人。而如今,一列列“复兴号”往返穿梭在邵阳大地上,载着邵阳人民奔赴希望的远方;一条条高速公路不断拉近邵阳走向世界的距离,铺开邵阳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一架架飞机从武冈机场腾空而起,让“地球是一个村”变得感同身受;一辆辆纯电动公交车带给市民舒适体验,成为城市的一道绿色风景线……

近十年来,邵阳积极推进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交通运输事业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四通八达、内畅外联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发达的交通犹如健壮的骨骼,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10年来,邵阳铁路事业快步前进。2016年1月,娄邵铁路扩改完成,高铁第一次开进了邵阳市区。2018年,怀邵衡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为邵阳打通联通成渝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最快捷的大通道。至此,邵阳七个县市区通了高铁。2019年4月,邵阳开行始发到北京西的高铁,成为湖南为数不多有始发高铁前往北上广深的城市。如今,邵阳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正在如火如荼抓紧建设,一个崭新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即将横空出世。

10年来,邵阳人民实现了“飞天梦”。2017年6月28日,国航执飞的北京—郑州—邵阳航线抵达邵阳武冈机场,标志邵阳从此进入航空时代。截至2022年10月,该机场通航城市达到了12个。

10年来,邵阳又建成安邵、武靖2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接近600公里,进入“县县零距离上高速”的“新高速时代”。2020年,邵阳白新高速、永新高速、城龙高速等3条高速公路陆续开工建设。2021年,邵阳一次性开工里程最长、投资规模最大、辐射范围最广的新新高速也顺利上马,开创该市高速公路建设史上的新纪元。

5年来,邵阳还完成411公里的干线公路建设,使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26万公里,位居湖南第三。全市累计完成农村公路窄加宽4483公里,率先在湖南完成自然村通水泥路3726公里,实施安保工程5893公里,危桥改造315座,建成农村客运招呼站730个,一条条产业路、旅游路、致富路,应势而生。如今,邵阳正逐步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架,国省干线公路网络为主通道,民航和各大运输站场体系为节点,农村公路紧密衔接,功能完善、四通八达的通畅、便捷、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格局,逐步从湖南昔日的“交通死角”嬗变为通衢之地、枢纽之城。

“我来邵阳从事海鲜生意20多年,对邵阳交通的变化感触格外深刻。以前,我们回老家一趟,需要几天几夜,现在坐高铁和飞机,一天就可以打个来回。”福建福州籍客商陈鸿福表示。

招商政策优渥 让邵阳成为乐商之土

“厂房怎么办?招工、融资问题怎么解决……”邵阳籍海归学子樊祺2020年刚回乡创业时,心情忐忑。但是,他的顾虑很快就被眼前的事实打消了。原来,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企业的“保姆”第一时间上门了解他的需求和困难。随后,园区管委会3次为他召开专题调度会,彻底解决了标准化厂房、启动阶段用工及水、电、气等问题。

近年来,邵阳各级园区普遍建立招商联络员、全程代办员、企业服务员“三员”服务机制,全程为企业提供“保姆式”精准服务,有效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难题。全市招商引资形成了“让主动担当成为一种常态,让主动服务成为一种习惯,让主动落实成为一种气候”的积极氛围。

“在例行走访中,我们驻企服务员得知九兴鞋业还有2800多万元交通补贴没有到位,当即将情况反映给园区企业服务中心,结果补贴3天后到位;了解到企业存在用工难题,我们组织28个小分队为50家企业招聘员工4000余人;了解到企业融资遇到困难,我们又主动给12家企业融资8000万元。”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名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企业最为集中的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了产业发展十条、招商奖励十条、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十条等优惠政策。“十三五”期间,在邵阳,仅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便按既定政策给企业兑现奖金26亿元。

如何让邵阳这块投资洼地更有吸引力?近年来,邵阳在招商引资上推出“人有我优”政策:即凡国内同级机构已出台的优惠政策,邵阳均可比照落实,并可根据邵阳实际,依法给与更加优惠的政策。

产业转型升级 让邵阳成为引商之都

2022年6月,邵阳荣获“全国十大真抓实干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先进城市”称号,其典型经验被国务院予以全国推广,部分产业实现了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从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邵阳是湖南典型的老工业基地,曾经生产或拥有湖南全省第一辆汽车、第一台计算机、第一台洗衣机等多个第一,全国41个工业门类中邵阳拥有39个。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多轮经济转型中,邵阳没有抓住机会,比较优势日益丧失,最终导致工业萎缩……”一位国有企业的老职工介绍。

然而,邵阳长期作为湖南“长株潭邵衡”产业群的一分子,其许多先进的精气神尚在。十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邵阳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适时实施定向突破,在推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中走在全省前列。

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邵阳围绕机械制造、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精准对接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智能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湖南汽制改制为三一专汽,建成“生态灯塔工厂”,2021年产值突破150亿元大关,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搅拌车生产基地,销量占全球份额的20%;邵纺机的特种化纤设备填补国内空白,是少数熔喷布设备生产企业之一,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新冠疫情防控贡献了邵阳力量;湘中制药由华润双鹤药业控股,成为全国最大的抗癫痫药物生产基地,产品占据全国80%的市场份额。

邵阳还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大力承接产业转移。2021年,邵阳市实际引进省外境内投资增长30.3%,园区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均实现2位数增长,邵阳经开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园区,邵东经开区发展成为千亿级园区。找准产业链发展短板,构建现代产业集群。邵阳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订单调配、采购需求、投资合资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实现补链、强链、延链。依托三一专汽,邵阳市引进汽零配件企业100多家,总投资达200亿元的三一汽车生态城加快建设;与此同时,邵阳依托湖南先进制造研究院、邵东智能制造研究院、锐科机器人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人工减少80%,产值增加40%,加快了中小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升级步伐,培育出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全球70%的注塑打火机,全国40%的小五金套件,全国60%的书包产自邵阳。

邵阳还围绕外向型经济搭建经贸合作平台,深入开展与东盟、非洲地区经贸合作。目前在东盟地区投资兴业的邵阳人约10万人,企业近2000家,总投资额达14亿美元,总数和投资额均居全省第一位。紧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加快培育新动能。邵阳力争在“卡脖子”领域实现突破,引进中电彩虹建成国内首条G7.5盖板玻璃生产线,产品广泛用于华为、三星、小米等知名品牌手机终端,眼下正在推进G8.5+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项目,已引进产业链下游相关新一代电子信息企业30余家。

邵阳还注重依靠创新驱动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参与国家“揭榜挂帅”和“工业四基”等关键共性技术项目攻关:三一专汽全国首台纯电动无人驾驶混凝土搅拌车正式下线,研发生产的环保智能自卸车新技术国内领先;邵纺机研发的旋挖钻机在产品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拓浦精工智能制造成功打造国内领先的可批量生产厨电工业4.0柔性生产线,年厨电产能500万台。

--> 2023-01-04 香港商报记者 李银明 邵阳日报记者 袁光宇 ——湖南邵阳市变身投资洼地纪实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5202.html 1 宜商之地 乐商之土 引商之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