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是第17个“世界卒中日”,今年宣传主题是“识别卒中早一秒 挽救大脑恢复好”。为了让广大市民更好地了解脑卒中、预防脑卒中,近日,记者采访了市第二人民医院脑四科主任兼神经介入科主任邓焱坤,为大家科普脑卒中的相关健康知识。
脑卒中的定义、临床表现及危害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邓焱坤介绍,脑卒中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
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同时,脑卒中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和情感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了解脑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及在社会人群普及预防知识,可以及早发现并有效干预,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可能引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引发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危险因素和不可干预危险因素两大类。”邓焱坤说,年龄、性别、遗传因素是可能引发脑血管病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其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55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加,每增加10岁,卒中发生率约增加1倍。同时,男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父母有卒中的子女卒中风险增加。
而脑卒中可干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具体表现为:高血压会导致血管长期处于高度收缩和疼挛状态,造成血管动脉内产生动脉硬化。血脂水平很高,血脂沉积于血管壁,容易造成血管粥样变性,长期造成动脉硬化,患者血管脆性大,也容易出现脑出血、脑梗塞并发症;吸烟、饮酒过量、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易造成心血管张力增大,血管容易破裂造成脑出血。
科学预防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脑卒中的预防要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酒、心理平衡的‘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内容。”邓焱坤介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防治脑卒中。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7点:1.清淡饮食;2.适度增强体育锻炼;3.克服不良习惯,如戒烟酒、避免久坐等;4.防止过度劳累;5.注意气候变化;6.保持情绪平稳;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
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血压,坚持服用降压药物。普通高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患者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老年人(大于65岁)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高脂血症患者,应注意控制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坚持服用降血脂药物。同时,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应积极控制血糖。首选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每日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采用包括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以及总脂肪和饱和脂肪含量较低的均衡食谱。
目前,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脑卒中防治中心。已引进3.0T核磁共振、1.5T核磁共振、256排CT、16排CT、DSA、床旁彩超、数字化信息系统等,开通急诊绿色通道,配备24小时“卒中护士”,以最快速度完善入院相关检查,第一时间评估诊断脑卒中,医生争分夺秒进行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法,让每一名患者都享受到VlP式的快速救治。
邓焱坤介绍,目前医院对缺血性脑卒中开展静脉溶栓、动脉取栓、颅内血管球囊成形术、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等,让闭塞的血管再通以恢复血供,挽救缺血的脑组织;对出血性脑卒中开展微创穿刺引流清除血肿或者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采取微创介入栓塞动脉瘤,挽救更多患者生命,获得广大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