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6日

◆学林漫录

易重廉老师印象(下)

王亦春

我与易重廉老师的第三次见面,距今也有三十多年了。

1985年秋,那时我在县文化局工作,住在一个宽二米多、长二十多米的狭长过道。“房子”光线昏暗,从屋后向门口看去,仿佛一条长长的隧道。

一天下午,我正在里间做什么事情。妻子说,有客来了。我抬眼向外望去,看见“隧道”口的逆光里,有一个熟悉的颀长的剪影,原来是易重廉老师夫妇来访。我想将两位老师让到比较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去,谁知易重廉老师夫妇就在门口的长条木凳上坐了下来。其时易重廉老师应该是五十左右的年纪。几年不见,易老师反而显得年轻。他的夫人宁老师也是一如既往地美丽端庄。在我的印象里,宁老师是县城少有的能够将普通衣料穿出时尚大方感的女性之一。不仅如此,她也一直是我县策划、组织和辅导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佼佼者。我在之前已经得知易老师调到了邵阳师范学校工作,我想这无论是对他的教学还是学术研究,都是适得其所。

几乎没有怎么寒暄,易重廉老师就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来是有一点小事。他这次暑假回隆回来,一是省亲,二是为了赶写一篇论文,但是写着写着,突然发现方格稿纸没有了。当时市面上的文具店里红色横格稿纸倒是并不少见,但是每页300字的蓝色方格稿纸却如凤毛麟角。于是他便想到了我。碰巧的是,我记得以前搬家的时候,在一个纸箱里还有几本方格稿纸。于是我赶紧到后面屋里去寻找,很快就找到了,连忙递给了易重廉老师。

老师接过稿纸,与夫人没有久留,便告辞离去,消失在淡淡的暮色里。易重廉老师这次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闪访”,回忆起来宛如昨日。易重廉老师惜时如金,在教学之余一心扑在学术研究上。我从中看到了他专注于“一辈子、一件事”而竭力做到极致的追求,也许这正是根植于易重廉老师身上的屈原“求索”精神的写照吧。

今年夏天,易重廉老师的一个弟子在微信群里发布了一个视频信息,说易老师要举办一次讲座。他虽然接近90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笔耕不辍,真是令人钦佩。一个性情淡定而又“求索”不息的人,一定会健康长寿、永葆青春的。

(王亦春,曾任隆回县委宣传部部长)

--> 2022-10-26 王亦春 ◆学林漫录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2751.html 1 易重廉老师印象(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