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

心 灯

周桃香

绕过十八弯的山路,我与几个文友相约,去偏远的乡村见一个人——新邵县龙溪铺镇大竹村文艺社社长熊涛。一个僵卧十几年又重新站起,以文艺兴村为己任,用自己“漏风漏雨”的身躯为大竹村的孩子撑起了一方晴空的人。

路上,映入眼帘的是翻滚的稻浪,把秋天染得金黄。通村水泥公路一路绵延,直到山顶的大名禅院。群山如黛,连绵起伏,一重重淡入天际。

熊涛得知我们要来,早早地和母亲等在家门口迎接我们。熊涛母亲七十多岁,是远近闻名的数学老师,还当过多年的校长。她激动地跟我们一个个握手拥抱,虽然从未谋面,却能喊出我们的名字,还能详细知道我们来自哪里。可见平常熊涛没少跟母亲介绍我们。那样的熟悉和亲切,让我们觉得是在走亲戚。院子里种着花草,窗明几净,房间里一尘不染,桌上摆放着水果和点心……

熊涛跟我以往在参与作协活动时见到的一样,还是一身睡袍。他个子不高,清瘦,四十多岁,虽然身患残疾,脸上却带着坦荡与自信的笑意。当他伸出手来跟我握手时,我才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清他的手。那是怎样一双手啊?肿得不成样子,关节已经完全变形,像一段老树根。我也终于明白了,每次在照片上看到他,总是一身睡袍,手藏在身后。我为自己从前揣测他穿睡袍是因为懒散的念头感到羞愧。

从熊涛母亲的讲述中得知,熊涛因患严重的类风湿瘫痪僵卧十多年,所有人都以为他这辈子也站不起来了。正值大好年华的儿子瘫痪在床,对于母亲是多么沉重的打击啊!由于当时大竹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退休后的刘老师放心不下学生,又接受了学校的返聘。她一边上课,一边照顾着卧床的孩子。终日以泪洗面的母亲从来没有放弃过儿子,四处求医。熊涛也没有辜负母亲,终于奇迹般重新站起。

当村里的扶贫工作组撤离时,这里基础设施已彻底改善,村民已经完全不愁吃穿,真正缺的是精神上的慰藉。村里可以成立一个文艺社,“文艺兴村”!这个卧床十多年的男子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熊涛兴奋地把这个想法在县作协群里说了,跟村委会也说了,想寻求支持。但大家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天方夜谭。这个倔强的汉子丝毫没有气馁。他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四处宣传,收到了一些爱心人士的捐赠。文艺社就这样在一片质疑声中成立了。

说起大竹村文艺社开展的活动、取得的成效,熊涛和母亲如数家珍,一脸自豪。重阳节用文艺作品慰问老人,春节给村民送春联,周末给村里的孩子和文艺爱好者授课……他们带我们观看了大竹村的“博物馆”,各种根雕、石雕,琳琅满目,惟妙惟肖。大竹村文艺社组织之初,只有几位骨干会员。授课人员主要是熊国清、李树松、熊实求三位村里的老艺术家,他们利用周末以及假期为学员免费上美术、书法、对联课。所有的书籍和学习用品,都是熊涛四处“化缘”而来。通过全村走访,学员越来越多。通过宣传,授课老师也越来越多。

后来,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马丽娅来了,给孩子们现场授课,气氛十分浓烈;冷水江市美协主席熊忠林也带着他的团队来了,在村里给大家上书法课;周边的一些知名文艺人士纷纷来村里免费上课……听课人员主要是村里的孩子,还有部分喜欢文艺的村民。越来越多的人被感动,加入了大竹村文艺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竹村文艺社目前已发展会员45人。

熊涛并没有吹嘘他一心想要文艺兴村的意义,对于当时成立文艺社时的种种折腾,他都是轻描淡写。“看到村里的人打牌少了,孩子玩手机的少了,我有一种把事情做成的满足感。”熊涛不谈世界格局,只做脚下事。他憨憨地站在那里,面对我们由衷的赞美,腼腆地笑着,朴实得像一棵红高粱。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为乡村振兴赋能,就应该插上文艺的翅膀。熊涛用自己漏风又漏雨的身躯,为大竹村的留守孩子点亮了一盏心灯。灯芯是信念,信念是“听党话,跟党走”。这光亮,虽然微不足道,但一直努力地亮着,就能照亮自己,也照亮身边的人。

(周桃香,任职于新邵县教育局)

--> 2022-10-25 周桃香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2656.html 1 心 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