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4日

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学生心里发芽……

——绥宁县李熙桥镇双元学校创新开展劳动教育纪实

王乐华 艾 哲 魏 姣 莫季凤 杨长翠

水稻大丰收,双元学校校长谭海丽喜不自禁。

“三色并举”的小展厅。

六年级学生在试验田里插秧。

珍惜粮食,从我做起。

“石头计划”项目负责人李海飚和双元学校“非遗竹子乐队”在一起。

“双元石头农庄”欢迎您。

巍巍狮子山下,滔滔蓼水河畔,环境优美、朝气蓬勃的绥宁县李熙桥镇双元学校,尽管处于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却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2020年以来,在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石头计划”项目的大力支持资助下,该校利用近7亩闲置土地,建起了“双元石头农庄”劳动教育基地。双元学校借助劳动教育展翅腾飞,乡村振兴的种子在学生心里发芽、开花、结果……

两年来,双元学校被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授为美术、书法考级邵阳考区定点机构,被湖南省教育厅评为湖南省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学校,被邵阳市教育局评为邵阳市劳动教育实施研究实验学校,被绥宁县文旅广体局授为绥宁县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基地,在绥宁县2021年度民办学校办学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单位。

“石头农庄”:深植偏僻村小的教育振兴梦

这是一个跨越近2000公里的美丽缘分:

双元学校地处雪峰山脉少数民族偏远山区,现有一至六年级共8个教学班,其中留守儿童占比75%,少数民族占比40%。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石头计划”是专门针对偏远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开展的乡村振兴创新教育帮扶项目。 2019年至今,“石头计划”援助了16个省的300多所学校,数万名乡村学生受益。

2020年10月,首都北京与“神奇绿洲”牵手。“石头计划”项目组李海飚一行来到绥宁考察调研,在乡村振兴企业湖南小凤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唐智勇以及绥宁县各相关部门的联合推荐下,决定把乡村振兴项目“石头计划”落户双元学校。

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静说:“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石头计划’团队走进偏远乡村开展创新教学,为少数民族山区搭建劳动实践基地,还开展乡村教师培训、防疫物资捐赠等工作。我们希望在乡村基层教育中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一代,我们也会继续支持湖南其他落后地区的乡村教育。”

“‘石头计划’团队多次亲临学校指导帮扶,相继开展了乡村教师培训、防疫物资捐赠、‘宸星学子’爱心扶持、劳动教育教学研讨会、非遗课程,建设了‘双元石头农庄’劳动教育基地、展厅、实验室等;并对接了农业专家孟繁锡教授作为种植教学顾问,开展了很多跨地区交流活动……”双元学校校长谭海丽高兴地说,“石头计划”项目实实在在支持帮扶乡村教育,让双元学校全面建设尤其是劳动教育得到有效增强,孩子们受益匪浅,还形成了对周边乡村学校教育振兴的区域辐射。

“劳动日记”:“三色五育”工程的成长印迹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真辛苦,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我们要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劳动,多做家务!”这是双元学校六年级学生于洋、肖娜等在9月24日收割稻谷时,集体写的“劳动日记”。“劳动日记”分为“观察记录”和“个人感受”两部分,记录着他们劳动时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思。

绥宁县李熙桥镇党委书记杨英说,学生们在“双元石头农庄”写“劳动日记”很有现实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对故土的归宿感、对家人的感恩之情。

在双元学校,各班都分到了一块实验地,六年级学生还要全程跟进和参与试验田水稻的栽种、收割等。这些“劳动日记”,记载着学生们在该校“三色五育”工程中精彩的成长经历。

该校以“石头小农庄”“稻草人小展厅”“小石头实验室”的劳动设施布局为依托,开展了红色文化、绿色种植、蓝色创新相结合的“三色共育”活动。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保证了劳动教育的“红底色”,农庄的特色种植展现了田园的“绿色美”,创新课程展望未来中国梦的“蓝天远”。该校因地制宜的“三色共育”活动与国家“德、智、体、美、劳”的“五育融合”有机结合,打造了特色课程,助推乡村振兴,践行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国家劳动教育方针。

该校劳动实践课教师于成凯介绍,学校劳动课程不走形式,按年龄和认知程度不同,学校一二年级开设“认知实践课程”,三四年级开设“观察探索课程”,五六年级主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学生们在“双元石头农庄”种植了白菜、萝卜、红薯等10多种常见的蔬菜瓜果以及水稻。还开展了一些科学小实验,如用竹筒作为实验器皿,分别设置水分不足、阳光不足等情境,对黄豆、玉米等种子发芽进行分组实验,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

“孩子们彻底从内心重视到了劳动的重要性,特别珍惜粮食,学习也非常认真,得到了全面发展。”双元村5组村民谭宗嗣开心地说,他的大孙子谭梓轩在该校读四年级,不但学习成绩好,还掌握了书法、美术两项技能,今年他又把小孙子送到了该校读书。

近年来,双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好戏连台,亮点频频。学校参加全县会考成绩优异,学生成绩上升幅度位列全县前列;教师莫季凤申报的课题《双减背景下在劳动教育中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被批准为邵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学生谭屹、陈城的美术作品获县一等奖,谭鹏兴在作文比赛中获县一等奖……

绥宁县教育局局长龙景星说,双元学校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把劳动实践基地与课堂相结合、把劳动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之中的创新之路,提升了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呵护了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了学生大脑发育,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特色劳动”:文化艺术“沾”上泥土芬芳

10月20日,在双元学校小石头“实验室”里,五年级学生陈城、谭楚涵在邵阳市非物质遗产保护剪纸传承人唐东风的指导下,认真地进行手工剪纸。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剪纸的内容是农民劳作的场景,满满的“泥土味”。

“双元学校开展的‘特色劳动’把劳动实践课搬进了课堂、操场,‘沾’上泥土芬芳,富含文化艺术元素。”绥宁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局长苏仁华表示,当“特色劳动”一旦聚焦农作物种植和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学生们将更加富有激情。

在双元学校的“稻草人小展厅”,文创明信片、二十四节气图、簸箕画、文创T恤、花卉团扇等文创类“特色劳动”展品丰富多彩。这些作品,是学生结合不同的劳动任务和劳动场景精心制作而成。同时,该校还在开展美术、书法、武术等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绥宁县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创新开展了苗侗山歌、苗家剪纸、苗侗芦笙、打铜钱、跳竹竿舞等教学项目。

“专家寄语”:“双元经验”可以“燎原”

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劳动教育新使命。来自首都北京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寄语双元学校,鼓励双元学校以一域之光为绥宁教育添彩,希望“双元经验”以“星星之火”“燎原”。

张静(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寄语:北京宸星教育基金会作为从事创新教育的公益组织,通过“石头计划”在绥宁地区开展的各项工作,希望能够促进教育公平,平衡地区差异,为乡村振兴和地区繁荣出力。

孟繁锡(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原院长,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寄语:“石头计划”在双元学校开展的劳动特色教育,符合新时代乡村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劳动教育扎根乡村的典型成功案例,值得推广和借鉴。

李双寿(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人民出版社中小学劳动教育教材《劳动》主编)寄语:“石头计划”开展的双元学校劳动教育很有特色,结合了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挖掘出了适合乡村教育本土特色的“创新型”劳动教育课程,符合新形势下国家对劳动教育创新的新要求。

于量(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寄语:“石头计划”项目支持的双元学校苗家剪纸美育课程,通过苗家剪纸艺术与劳动教育、思想教育、创新教育融合,为美育扎根乡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是艺术之花与乡村教育的一次很好的碰撞。

田佳鑫(世界级音乐家,国际知名钢琴演奏家)寄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双元学校开设的吹芦笙教学项目,是乡村劳动教育中音乐美育的一个亮点。希望孩子们有一天带着芦笙音乐作品走向世界。

赵慧珍(邵阳市教育局勤工俭学和基建管理办公室主任)寄语:双元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是我市劳动教育实践的全面尝试和典范。希望学校秉承初心,潜心钻研,让“双元石头农庄”创造我市劳动教育的亮丽品牌。

“三色并举”重塑劳育理念,“五育融合”再创劳育新篇。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学校双元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是“特色种植”典型案例,吸引着各中小学前来学习交流。9月24日,绥宁县长铺镇第一小学师生代表走进双元学校,开展“城乡孩子手拉手收割水稻劳动实践活动”。

绥宁县委副书记、县长夏贤钦说,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教育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的双元学校,已成了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该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已成为绥宁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下一步,绥宁县将把劳动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和储备高素质人才。

--> 2022-10-24 王乐华 艾 哲 魏 姣 莫季凤 杨长翠 ——绥宁县李熙桥镇双元学校创新开展劳动教育纪实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2959.html 1 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学生心里发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