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0日

制订“规划图” 完善“服务圈” 拓宽“致富路” 筑牢“压舱石”

我市全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邵阳日报讯 (记者 刘波 黄云 通讯员 曹权文) 10月18日上午,隆回县江湾安置小区制衣扶贫车间内,一派繁忙。心灵手巧的员工不一会就能将手上的衣料裁剪成型,符合制作成衣的要求。

这家扶贫车间创办于2019年,拥有39名员工,包括车间负责人肖细红,都是江湾安置小区的搬迁户。“员工扶贫车间上班,时间相对自由,既兼顾了家庭,还有一笔收入补贴家用。“肖细红说。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中,我市大力建设扶贫车间,帮助搬迁群众就近解决就业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建成162家。

建设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是我市全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诸多生动实践中的一项。近年来,我市不断在政策驱动、服务配套、产业带动和党建引领等方面上狠下功夫,凝聚后续扶持工作强大合力,推动后续扶持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我市累计易地扶贫搬迁23658户89545人,其中,建成集中安置点241个,集中安置13555户50771人。群众搬出后,如何稳得住,后续还能发展?这成为当前我市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此,我市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统筹谋划、高位推进,不断织密齐抓共管“责任网”;在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制订巩固扶持“规划图”。我市因地制宜出台了《邵阳市做好易地搬迁防返贫监测和后续帮扶方案》《邵阳市持续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年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和行动方案,从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加强社区管理、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加强统筹指导和监督检查等方面明确了具体措施,推动后续扶持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

完善配套设施“服务圈”。我市狠抓配套设施建设,同步配备好生活设施,全力解决搬迁群众就医、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全市3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均选址在城区、园区、景区,241个集中安置区全部实现“五通三化”,新建5所幼儿园、改扩建3所中小学和13个医疗卫生室。全市13个800人以上安置点均设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

拓宽就业增收“致富路”。我市多措并举构建稳定增收的多元化产业带动就业模式,实现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一人就业、每户至少有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受益群众51169人。与此同时,将扶贫车间发展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融合,引导和促进“搬迁群众”向“产业工人”转变,稳定就业搬迁群众38855人。针对无劳动能力和半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筑牢基层治理“压舱石”。市委第一巡察组、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乡村振兴局五方联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强化政策指导,安排部署重点工作任务,大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500人以上安置点单独成立党支部,紧密联系搬迁群众,持续开展好安置点日常服务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方式,800人以上安置点成立社区居委会,进行社区化管理;500人以上安置点成立专门业主管委会,500人以下安置点依托村“两委”建立管委会进行管理。配套建设社区警务室、党(团)建工作室、党(团)群活动室等活动阵地,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打造文明乡风,共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2个、成立广场舞协会104个、红白喜事理事会104个。

--> 2022-10-20 制订“规划图” 完善“服务圈” 拓宽“致富路” 筑牢“压舱石”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32494.html 1 我市全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