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是成长了伟人的红色热土,也是演绎了《炭河千古情》的文化沃土。金秋时节,我和毛泽东文学院第十九期作家班的同学们一道走进宁乡,开展了一次很有意义的采风活动,走访了一个个闪耀着华夏文明和乡风文明光芒的样板点、示范点。感想很多,想写的也很多。但回眸一望、回头一想,我的目光和思绪还是定格在了鹊山村那枚巍然耸立在田野中闪闪发光的党徽上。
当我们走进全国文明村——鹊山村,沿着平整干净的乡间公路,一幅幅秋天的美景如电影胶片般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远远望去,田野上点缀着丰收和喜悦,稻谷黄了,温暖又耀眼;果子熟了,沉甸甸地压着枝头;一幢幢楼房,宣告着新农村的繁荣与富庶……而田野中伫立的那枚党徽,还有党徽背后那让人感慨、催人奋进的故事,却又清楚地提示我,这是新时代的梦里桃源。
曾经的鹊山,同样面临着土地发展、粮食生产的困境,农田抛荒现象也非常严重。在群众的呼声中,党员陈剑毅然放弃了3家苦心经营多年的企业,回乡带领乡亲们掀开了村里改革发展的新篇章。成片荒废的田地,让他非常痛心。如何让农村土地“活”起来?他大力推动土地经营权整村流转,通过土地合作经营提升土地效益。那段时间,陈剑每天早上六点出门,晚上十二点回家,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连续在15个月的时间内,召开了多达900多次大小会议听取民意。“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土地碎片化”等问题,成为收集的300多个问题中最被关注的焦点。
要在短时间内扭转群众传统的思想观念,接受经营权流转入股并不容易。村民黎义成年近70岁,家中有11亩田,儿子事业有成在长沙发展,老两口也经常住在长沙,但要把承包田流转出来却不乐意。为了消除他的顾虑,陈剑不怕磨穿鞋底子,磨破嘴皮子,6次上门终于磨暖了老人的心窝子,使他在组里第一个带头点了头,带动全组率先实现了土地合作经营。
土地问题解决了,接下来便是如何谋发展、找出路,让在外打拼的优秀创业人才回村施展拳脚,让资本及文化“归流返乡”,从而激发村组的内生动力,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助推农村产业化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村里成立了由40岁以下的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及高素质职业农民组成的乡村振兴先锋党支部。“背倚绿水青山,怀抱金山银山”,鹊山村利用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政策的大力扶持,先后让20多名年轻人返乡当起了“泥腿子”,让他们在农村这个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上大展拳脚。如今,鹊山水稻、鹊山稻虾等系列农产品相继打造成了响当当的品牌,鹊山村土地合作经营模式更成了全国推广的“鹊山模式”。
乡土、乡村、乡亲、乡情,都凝结在这肥沃的泥土里,聚集在这闪闪的党徽上……美丽鹊山,就是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一个美丽缩影。
我是田野的女儿,闻着泥土的芬芳长大,从小就有对田地、对稻谷的虔诚,对耕耘在田野的父辈们的敬意。所以不管走到哪里,对于土地、田野,我都感到格外亲切。
记得7岁时,我便跟着大人们下田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父亲是一名从部队退伍的党员,他对土地与粮食的感情给了我难忘的启迪和终生的教育。那时候,父亲总安排我把遗落在水田里的稻穗一一捡起来。看着打谷机内成堆的稻谷,年幼的我很不理解,遗落的那几株稻穗有什么重要的。
20世纪80年代末,父亲开始和大多数青壮年一样,为了一家五口的生计背上行囊加入了“民工潮”,后来自主创业开店,其间家中的农活大多就落在母亲的肩上。可是不管父亲走得有多远,事业有多成功,每逢农忙,总是会赶回来和母亲一起分担。因为田土,才是他的根。再到后来,他最终和鹊山村党员干部一样,舍弃外面苦心经营的事业,选择回到了农村。为保证粮食生产,他带领大家兴修水利,同时因地制宜盘活土地,打造了远近闻名的农业产业化基地。
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徽,如太阳般始终照耀着共和国的田野。是的,不管是像父亲这辈的老党员,还是鹊山村新一代的党员,为了端牢小家和大家的饭碗,在家乡的田野上交出了沉甸甸的丰收答卷。
(颜绥绥,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