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推进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规模居全球首位,共开设职业学校1.12万所,设置专业1300余个,在校生人数超过2915万人。我市职业教育规模也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热潮中逐步扩大,已建成职业院校60所,其中公办25所、民办35所,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家公办中职学校,学校结构不断优化。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打造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夯实了改革基础。其中,突出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是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的亮点之一。从邵阳市人社局、邵阳市部分职业学校的调查信息来看,我市职业教育及劳动就业存在不少问题。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深度待拓展。我市的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都签订有校企合作协议,但企业较少参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和教学实践,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也不适合企业需求,本地就业巩固率低。据不完全统计,本地初次就业率92%,而长期留在本地就业的不足50%。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待提高。中职学校学位缺口较大,超规模、超负荷办学等问题普遍存在,校舍建筑面积普遍未达到生均20㎡的要求,实训仪器和设备多为淘汰设备;院校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能力契合度较低,“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专业课教师缺乏企业生产经验。职业教育发展支持机制待完善。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但具体抓落实任重道远。目前,县市教育附加费大多未到位,中职学校办学经费仅够保运转和添置常规耗材;“职教20条”虽明确职业院校可在校企合作等方面获得报酬并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激励教师,但在我市尚未开始实施。
鉴于此,就如何以劳动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作如下思考。一是突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高效对接。从劳动力市场来看,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就业需求,合理设置、调整和优化专业。紧紧围绕本地绿色食品、特色轻工和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开展调研,并探索建设能促进这些行业发展的专业,在促进劳动就业的同时,实现职业学校自身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二是突出人才培养同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打造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用得上留得住接地气的本土人才;加强“订单式”培养,探索招生与招工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零距离”合作教育模式,实现高质高效的定向培养和定向输出;建设设施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鼓励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前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三是突出师资力量同教学水平的有效对接。支持职业学校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或聘请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职业学校间共享技能型教师,支持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一线顶岗实践,以打破唯学历论的理念,逐步打造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按标准落实职校教师的绩效工资,发挥好工资分配的正向激励作用,在提高教师队伍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四是适时推动中职学校升级专科层次办学。坚持全市一盘棋规划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设置。我市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具备升级大专教育的基本条件,如邵东职业中专凭借产业依托优势,武冈职业中专凭借地域优势,可尝试率先独立申办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其他中职学校也可以采取“3+2”模式,即依托邵阳职业技术学院这个龙头,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先在县级中职学校学三年基础课程,再以实训和实习为主要培养方式,在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接受两年培养。
(作者单位:武冈市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