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洞口县毓兰镇桥头村1组王升等35户村民,靠“自筹+补贴”的方式,各自收获一座改造好的“美丽庭院”。在这里试点的“美丽庭院”项目建设,只是该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点。
历时8年,洞口县打赢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以全身心的努力换取了困难群众满意的笑脸;聚焦“三个落实”,严守“四个不摘”,求真务实、勇于探索,不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精准脱贫的生动实践
洞口县曾属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县,共有90.12万人。其中,原贫困人口10.2123万人,至2020年10月全部脱贫。
2013年以来,该县以脱贫攻坚为总揽,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上下勠力同心、矢志奋进,先后部署“百日冲刺”“百日赶考”“百日提升”等集中攻坚行动,推进“夜恳谈、日专题、周联动、月研讨”工作机制。组织开展5轮脱贫攻坚各类问题过筛式排查整改,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户户清”;大力发展柑橘、茶叶、油菜和生猪,实现主导产业“户户有”;精心开展“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亲邻回乡扶志扶智”行动,实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户户强”。
2020年,该县按照“四个不摘”具体要求,不停顿、不大意、不放松,克服疫情灾情影响,实施“五大行动”补损增收,典型做法受到原省扶贫办推介;在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上,该县作了“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经验的典型发言;消费扶贫“三专一平台”在全省率先完成建设;脱贫攻坚普查数据质量高,反馈修改问题数据少,群众对脱贫攻坚的认可度达到99.99%。雪峰街道双联村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罗溪瑶族乡宝瑶村由穷乡僻壤蜕变为“全国最美休闲村寨”“湖南省十大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古楼乡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茶叶特色小镇”。
这份令人瞩目的“脱贫成绩单”,是洞口县各级干部用“披肝沥胆”的绝对忠诚、“披荆斩棘”的坚毅勇胜、“披星戴月”的昼夜辛勤换来的,是洞口县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大事的价值体现,是实现精准脱贫6个百分百的生动实践。
扛牢乡村振兴政治责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洞口县坚定政治站位,保持政治定力,强化领导,加强力量,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建立健全县、乡、村工作机制。该县构建了“四大家”齐抓共管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各乡镇党政一把手挂帅负总责,下设乡村振兴办,每个乡镇配备若干专职工作人员,各村都明确一名乡村振兴专干,每个村民小组选配一名防返贫监测员。
全面构建“1+1+5+13”工作体系。该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下设乡村振兴指挥部和指挥部办公室,县委副书记任指挥长,实行常态化集中办公。另设“五大振兴”工作组和防返贫监测和帮扶等13个专项工作专班,“五大振兴”工作组和专班负责人均由县委常委担任。
充分压实领导干部工作责任。所有县级领导分别联系一个乡镇,联点一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或示范村,同时结对帮扶联系1至5个脱贫户或监测户,63名县级领导共结对帮扶212户。24个乡镇(街道、管理区)的班子成员全部包村联户。县委书记和县长分别做到了乡、村“两个走遍”。
不断强化帮扶力量。该县共派出驻村工作队153支,选派工作队员465名。平均年龄46.58岁,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00人,占比43%;副科及以上164人,占比35%。该县共安排结对帮扶和结对联系干部7256人,对脱贫户和监测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其中监测户均安排了副科以上实职干部进行帮扶。
充分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该县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县委社会帮扶领导小组,专人专职推动“迎乡贤,振乡村”工作,形成了“县有办、乡有站、村有点”的推广机制;坚持实体化运作,在全国率先建立“县+乡+村”管理体系,做到有阵地、有队伍、有机制、有活动、有保障。组建1个县乡贤总会、24个乡镇(街道、管理区)乡贤分会、364个村(社区)乡贤站,全面汇聚激活乡贤力量。该县已迎回乡贤3868人,引进项目15个,筹集乡村振兴帮扶资金1.2亿元。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突出两条底线。该县始终坚守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全面筑牢防返贫监测网。同时,始终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以“长牙齿”硬措施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以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效益,全力打造高沙-竹市-石江-毓兰粮食安全产业带,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突出产业就业。该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开展柑橘品改提质扩面,重点打造茶铺管理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洞口县鼎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省级特色产业园。增强经营主体联农带农能力,积极发动5家省级、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千企兴村”行动,新建(提质)茶叶基地1000亩、油茶基地600亩、柑橘基地2400亩、优质稻基地1536亩。持续抓好稳岗就业和帮扶车间服务工作,深入推进消费帮扶,为产业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突出政策落实。教育保障方面,该县在全省首创教育帮扶驻村信息联络员制度,提炼、创建了教育帮扶长效工作机制,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医疗保障方面,持续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监测户纳入签约服务重点人群。对于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纳入民政和乡村振兴部门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困难人员,持续落实好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住房保障、综合保障方面,该县实现了政策精准落实到位。
突出资金投入。该县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要求,进一步对年度项目库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及时安排项目资金实施。
突出问题整改。该县分类梳理乡村振兴具体问题,同步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措施、整改成效、完成情况等工作流程。全面开展乡村振兴“三查”大行动,即基础工作大督查、进村入户大排查、政策落实大检查。组织动员26个部门、120人按照职责分工,从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不留死角、不留遗漏,形成排查整改的巨大合力,织牢织密排查整改网格。
创新举措推动高位开局
创新防返贫监测机制。该县创新实行“三四五工作法”,即健全三项推动机制、采取四类监测方式、落细五条重点帮扶措施。建立《监测对象精准帮扶台账》,因人因户落实重点产业就业、健康帮扶、教育帮扶、住房保障、兜底保障等五条重点帮扶举措,对纳入监测的“三类”监测对象,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有效织牢织密防返贫监测网格。“三四五工作法”被《中国乡村振兴》半月刊第7期推介。
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该县探索出以“积分换项目”的新治理模式,在乡村治理中以“零事故、零非访、零发案、零违建、零污染、零疫情”为积分基础,以创建“六零”村(社区)为载体,在信访领域先行先试,一大批矛盾纠纷被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为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探索了有效途径。“六零”创建工作在全省、全市推广。今年,该县信访维稳工作排名全市第1、全省第11。今年7月29日,中国社会帮扶网数字乡村平台试点总结推广座谈会在洞口县召开,县委书记吴韬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倡导节俭治丧新风尚。大力推广丧事简办“三个3”模式,明确村内所有丧事均由3名理事参与操办,吊唁时间不超过3晚,费用开支不超过3万元。各村纷纷将“三个3”写入村规民约,并同步推行主动报备、宣传引导、台账管理、全程跟踪、典型带动等“五项制度”。目前,“三个3”治丧模式蔚然成风,基层党员干部带头落实,村民的支持率高达99%。这一工作经验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采访推介。
创建美丽宜居新庭院。今年,该县共安排2150万元项目资金,在全县创建30个“美丽庭院”、5个“示范庭院”、2个“美丽庭院群”,因地制宜创建一批村庄绿化、水体净化、地面洁化、田园美化、空间序化、民风淳化的宜居宜业美丽村庄。
做足农村土地新文章。该县成立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县城投公司控股,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成立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公司,按照挂牌流转、协商流转、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的方式,专业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收储、流转、处置工作。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24万余亩,单宗集中连片最大流转面积3000多亩。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下一步,洞口县将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持续探索,力争创造出更多的“洞口样板”“洞口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