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蹲阁,在新宁县城北门犁头湾,背靠狮子岭。狮子岭,据万历《新宁县志》,“在县北两三里,二山如狮状”;道光《新宁县志》的描述更为生动,“蹲踞如狮,雌雄互顾,草木飞动如毛”。狮子岭即今之摩诃岭,俗称鹅毛岭。
狮蹲阁今名放生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阁下为莲潭,“因周子而得名”。周子,即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清张人崧《莲潭书院记》云:“昔濂溪先生经过是潭……后人恩其德,因即爱莲之义,名之曰莲潭。”潭侧有崖,临夫夷水,“周茂叔镌‘万古堤防’四字其上”。放生阁临江浒,为登临名胜,文人墨客于此吟哦甚多。
光绪《新宁县志》记载,狮蹲阁建造的时间为新宁建县伊始,即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明末重修时,掘土得一古碑,上镌有“放生”两字,由此改名而为“放生阁”。道光《宝庆府志》却称,放生阁之名始于清顺治初,当时县令王蔚“性耽山水”,于石矶建阁,平基得一古碑,有“放生”两字,因而改旧名“狮蹲阁”为“放生阁”。但明末县令罗暹《放生阁小憩》有云:“有时玩耳目,钓弋谁忍伤?所以名放生,宛在水一方。”可见,光绪《新宁县志》称放生阁之名始于明末的说法更符合实情。
光绪《新宁县志》载,清顺治初,王蔚于此建“大士阁”,禁渔网。几年后,知县胥加裔督请主持僧释一念增修放生阁,改称“竹院”并有记。释一念,原为明指挥使,后祝发南岳,又栖居放生阁,有《放生阁》诗言及放生亭。方以智有五律《放生亭看月》,中云“万里天难问,三更影易寒”。放生亭,在放生阁前,为放生之所。康熙中,知县牟国镇又改为原名狮蹲阁。嘉庆三年(1798),僧人月照募资重修,新化举人欧阳绍洛作《重修狮蹲阁落成碑记》。又数年,主持僧人和当地乡绅在阁外围增设“石栏”,知县蔡孔易作《放生阁石栏记》。道光十二年(1832)乡绅捐资重修,李如纯为《放生阁记》。为狮蹲阁作有诗文入光绪《新宁县志》者,除以上所述外,还有彭而述、刘明遇、张同敞、崔锜、邓祥麟、雷在昆、邓显鹤、邹道聘等人。
狮蹲阁在“城北半里”,而与之名字相近的蹲狮庵,据万历《新宁县志》载,“在城东五里温泉洞旁”。隆庆《宝庆府志》载,温泉洞“在(新宁)县东四里”,中有石乳;明万历知县汪绍英在上面筑亭,陈秉赋有记。
温泉洞石壁上,镌刻有明嘉靖八年(1529)状元、著名地图学家罗洪先的五律《憩温泉洞》:“独向山中宿,山深夏亦秋。露华凝草重,月色伴岩流。静坐遗群想,冥思到十洲。夜凉河汉白,疑人广寒游。”城步也有温泉洞,同治《城步县志》载罗洪先题有五言诗《温泉洞》,与此不同。清初,曾官岷藩长史的武冈人邓祥麟,后结庵于新宁石田鹅峰山下,曾冬游温泉洞,有和韵罗洪先石壁诗:“鬼斧錾云根,空灵妙吐吞。冰花镌石榻,霜叶绣岩门。秦汉烟霞气,嘉隆笔墨痕。洞天看日日,酬唱到天明。”
明陈秉赋《修温泉蹲狮庵记》载,蹲狮庵有前门三间、小厅三间、大厅三间,厅两旁有“低间”,用以作厨房;厅后两旁有楼,“楼各三间”,上面则有“梵宫五间”,用来放置佛像,规模颇大。蹲狮庵的复建从万历壬辰(1592)冬十一月开始,到第二年仲春竣工,实际费时“不弥两月”。蹲狮庵牌匾为当时的知县汪绍英所题,汪绍英万历十七年(1589)任职新宁。陈秉赋称,“庵之遗址托始于李邑侯华,未及百年”。李华正德十六年(1521)任职新宁,可见蹲狮庵至少在1521年间便已建立。 (阿旧,新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