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红楼梦》里贾雨村在中秋之夜咏月的句子。贾雨村当然是借物抒怀,但确实也写出了一种现象:中秋月太美了,大家都喜欢看。
来看看古人对中秋月的赞美吧。
唐代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玩月》:“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把寰宇人世清洗一遍。月亮的清辉逼得暑气也消退了,秋夜的天空是多么明净,月下万物何等清丽。满天繁星的光彩都让给了月光,金风玉露都透出晶莹的光芒……整首诗从不同的侧面赞美了中秋之月,最后一联的感慨,意味隽永。
宋代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中有这样的句子:“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明月还没有升起来,群山显得高峻,但群山的那面,已经射出千丈瑞光,有如纤纤白毫。诗人先不写月形而写其毫光,先声夺人。接着也不直接写月形。一杯酒还没喝完,就见东方的云彩被月光映照得有如银阙,旋即又如崩涛。以烘托的手法写中秋月之美,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月圆月缺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无情感可言。但月亮无情人有情,见物生情是人之常情。而中秋节又是中国传统团圆的节日,因此赏中秋之月,如果亲友不在身边,就不可能不思忆亲友。
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第一联写出了中秋之夜独特的景色。第二联写法独特,本是写对友人的怀念,却不用肯定的笔调写。秋思落谁家呢?落在我家,落在朋友家,落在千千万万亲友不在身边的人家。在中秋之夜,思念亲友的不止一两家,而是千万家。诗的内涵得到了扩充,更加耐人寻味。
宋代晏殊《中秋月》:“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清冷的月影照在庭院里的梧桐树上,我一个羁旅异乡的人,觉得特别悲催。我想月里的嫦娥也未必无怅恨吧,毕竟陪伴她的只有蟾蜍和桂树。后一联哪里是同情嫦娥,分明是写自己思念家人或所爱的人。
中秋望月,除了会思念亲人,还会感慨今昔:同一轮月亮所辉映的,今年与往年不同啊。
唐代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这是白居易贬谪到浔阳(今九江)写的,第一联和第二联,分别写了昔年和今年八月十五夜望月的地点,自然也隐含了昔年和今年的处境不同。第三联生发开去,先写对处于西北方向的家乡的思念,再写希望回到家乡(月圆,寓意回到家乡)。最后一联有点无可奈何:昨天的风吹过无人理会,只有自己理会;今晚清美的月光就好像以往那些年的,可惜人已被贬谪。
(黄三畅,武冈二中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