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海国图志》《古微堂内集》所阐述的富国强兵、改革弊政等思想,对当时中国来说是一种新希望和新力量,具有“创榛劈莽,前驱先路”的作用。走近魏源,还可以发现,其廉政思想贯穿于他的政治主张、改革意识及政治行为等各个方面,这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崇俭之德是廉政之基
魏源在《古微堂内集·治篇十四》中指出,“宫室之设,本庇风雨也;饮食之设,本慰饥渴也,衣裳之设,本御寒暑也;器物之设,本利日用也。”一个“本”字,充分表达魏源以俭为本的廉政观,在他看来,衣食住行一切以满足基本需要为本,“俭,美德也;禁奢崇俭,美政也”。追求奢侈就是失本。正如他所说“守其本者常有余,失其本者常不足。”“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足莫大于忘本。”魏源从政生涯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在东台任知县期间,为疏通漕运,筹借垫赔家资,致其“全家数十口,空无所有;先人的棺木也未得迁葬”。魏源离任东台知县时,万人空巷,百姓挥泪相送,攀辕卧辙,途之为塞。由此可以看出,崇俭是做好官的立身之基、为政之本。新时代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其根本就是靠涵养廉洁文化,夯实崇俭戒奢的思想根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形成廉洁从政的政治自觉。
民本初心是廉政之根
魏源认为“民为国之本”“治国本于治人”,家国本一体,老百姓的富裕程度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基于这样的认知,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便民愈甚”。他的三副廉政对联也印证了执政为民的民本思想。其书斋联“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县署联“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做,唯愿推恩到万家”和“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意在砥砺自己,清廉之要在于对名利的淡泊,清廉之难在于推恩至万家;清廉之贵在于爱民如赤子。魏源的民本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观点很契合。在新时代,坚持人民立场,保持与人民紧密相连的血肉关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最大限度增进民生福祉是加强廉政建设的关键。
选贤与能是廉政之要
魏源认为“主奢一,则下奢一;主奢五,则下奢五”“不足生觊觎,觊觎生僭越,僭越生攘夺,王者常居天下可忧之地矣。”意思是上行必下效,为官只图奢侈浪费,属下必定效仿,当不能满足的时候,就会出现僭越、攘夺等不安定现象。因此,他提出了“天道恶积而喜散,王政喜均而恶偏”的理论,用“天道”和“王政”来警示当权者要惩戒腐败。从严治党,建设清廉政治,干部队伍建设、选人用人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干部清正是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保障,领导干部一旦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会因贪污腐败滑向犯罪深渊。因此,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纪律规矩意识,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才能建成新时代河清海晏、勇于担当的政治生态。
敢斗善斗是廉政之魂
学魏源思想,有两句话不能不学。一是“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说的是竹子在大雪时候还像箭一样笔直挺立,不被雪所压弯;而梅则朵朵盛开。它们好像在与天地对抗,好像要把春天争回来似的。而更深层的意思就是做人要像竹和梅一样,傲骨长存,不被外界不正之风压倒。纵观魏源一生,他从理学家转而为汉学家,从幕友转而为亲民官,从解经笺诗的通儒转而为关心水利盐漕的实干家,从忧时忧民的学者转而为放眼世界的先驱,他的一生都在为不朽之言而奋斗,为黎民疾苦而奋斗,为民族振兴而奋斗。二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短短7个字,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冲破了“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使“睁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广大年轻干部“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年轻干部要到重大斗争中去真刀真枪干”,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单位:市委巡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