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会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但任何人,即使专门从事复杂的脑力劳动者,他也不可能完全离开体力劳动,比如家务劳动。
1977年恢复高考前,学生读书不多,劳动不少。学校大扫除,春天和夏末的农忙假,学生都有机会参加体力劳动。家庭条件不好的,农村的出工挣工分,城镇的找零活贴补家用,干家务活更是常事。恢复高考后,全社会崇尚知识,文凭越来越重要,最终演变成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壮阔景象。孩子们往往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被灌输要树立考个好大学的人生目标。为了这个目标,许多家长不惜为孩子当牛做马,让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用十几年的含辛茹苦铺垫孩子们的未来。在学校,视高考如上战场,教师则多考一分就能压倒数千人鞭策学生,出现了“集中营”式的封闭教学,学生参加体力劳动的机会丧失殆尽。
教育的失衡带来了学生人格的缺陷。一些学子走进大学校园,仿佛突然从父母精心呵护的摇篮里掉下来,失去了目标,茫然无措。恋爱交友,逃课留级,挂科退学,甚至打架斗殴,割腕跳楼等等。体力劳动教育缺失屡遭诟病。
劳动创造了人类并促进了大脑的进化。后来劳动从概念上区别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在行为学意义上提高了吃苦耐劳和抗击挫败感的能力,脑力劳动拓宽了知识面,伴随着学习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促使人格逐渐健全。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努力学习就是要使劳动走向和谐的更高层次。我们不应该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出贵贱高低。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最终从劳动中得到解放,获得自由和幸福,这无疑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的光荣使命。
(作者单位: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