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温暖,春风和煦。在双清区渡头桥镇新渡村,目力所及是一排排蔬菜大棚。沁人心脾的泥土芬芳随风而至,提醒着人们又是一年春种季节到来。3月7日上午,记者随双清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来到渡头桥镇现场采访春耕备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情况。
今年58岁的姚珍虎,是一位有着12年蔬菜种植经验的“种植能手”,正在大棚里补种南瓜秧。他介绍,南瓜秧本已栽种一段时间,长势喜人,不巧遇上2月22日的暴雪,一部分秧苗被冻死了,现在趁着气温回升补种。姚珍虎常年租赁大棚40余个,占地15亩左右,栽种七八种蔬菜。夫妻俩都是远近闻名的“种菜能手”,技术精湛又肯下力气,他们家年收入近20万元,成为新渡村种植致富的典范。
“你们看,我种的早熟茄子已经结蕾,很快就要开花了。早熟茄子在市场上每公斤可卖到16元左右,是迟熟茄子的2至3倍呢。”姚珍虎直着身子,用搭在肩膀上的毛巾擦了一把汗后,指着一片茄子树兴奋地说。
在另一个大棚里,今年50岁的村民肖菊娥和其他几名妇女一道,也在补种南瓜秧。“我们自己家也种蔬菜,农活少时,就到合作社的大棚里来做事,每天100元左右,能够兼顾看家和赚钱。”肖菊娥对这种生活方式颇为满意。
今年42岁的安徽人郭厚龙,是天宇现代农业基地、两塘村香葱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于2015年底,来到妻子的老家双清区渡头桥镇两塘村创业。他流转土地500余亩,进行蔬菜种植,同时发展苗木、散养鸡等产业,探索经营“认养式”家庭农庄。“今年我们将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大力种植黑皮冬瓜,这种冬瓜产量高、价格高,不愁销路。”在一座宽敞明亮的连栋大棚里,谈及即将种植的“网红”黑皮冬瓜,郭厚龙信心满满。
双清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全区这种“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的农业合作社现在已有12个,蔬菜种植面积12000多亩。
随着土地流转、大规模机械作业的持续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已成为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在渡头桥镇姚喆村,一支来自云南的队伍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一条长700多米、宽3米左右的机耕道呼之欲出。机耕道的一旁是排灌渠,另一旁则是浆砌石挡墙,像两条平行的直线,伸向田野尽头。“机耕道修好后,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就能开运进来,今年种植中晚稻时就可以投入使用。”姚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姚金雄介绍道。
据了解,早在2015年,双清区就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目前已由试点向全区推广,已完成3万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地助推农业提质增效。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年48岁的赵芳,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棵“梧桐树”引来的“凤凰”。赵芳共投资200余万元购买全套农业机械设备,流转水田2600亩,进行规模化机械种田。“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大规模水稻种植成为可能。我们已建成2条育秧流水线,今年准备购买育秧用的轨道车,尝试自己育秧,降低成本,提升效益。”赵芳憨厚中透着精明。
又一阵风吹过来,熟悉的泥土芬芳中,生机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