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9日

◆文本细读

生态感与人性美兼具的高原书写

——读谢永华的“理塘题材散文”

任 静

邵东作家谢永华的“理塘题材散文”之所以深切动人,关键在于作者不仅描写了恶劣而壮美的自然环境、艰辛原始的百姓生态,而且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人性、人情美。

理塘地处险峻的高原,天寒地冻,氧气稀薄,天气变化莫测。在这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当地百姓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殊死搏斗。如《挖虫草》一文写藏族人拖家带口来到海拔几千米的冰天雪地,仅凭基本的生活用具驻扎数月,采挖售价高昂但寻觅困难的虫草。一代代理塘人就这样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生不息,坚韧地探索着谋生技巧和生活经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生存体系。

作者对理塘人风俗习性和精神气质的发掘,揭示出这贫瘠土地独特而深厚的生机、活力与文化底蕴。草原与冰川的融合,彩花与白雪的碰撞,空中盘旋的雄鹰,地上成群的牦牛,在作者诗意化的描述中交织成一幅辽阔、寂静、高远、粗犷的画面。理塘高原的人文活动也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在“赶坝子”盛会中,赛马、红旗、哈达、马背上健壮的康巴汉子、载歌载舞的藏族阿嬷和姑娘,每个元素都凸显出理塘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且,格聂神山上的白雪象征人们纯洁的心,天空中盘旋的雄鹰象征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对坚毅的肯定,随处可见的格桑花则象征着生活中一个个可爱的人,自然风景也由此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意味。在这种艺术化的描述中,恶劣气候营造出来的冷色调也被人间温情构筑的暖色调所冲淡,人、物、景的高度统一,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整体感,展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独特底蕴。

书写理塘藏族百姓善良真诚的人性、人情美,堪称文本审美建构的内核。《挖虫草》中不善言辞的藏族老乡,通过肢体语言努力将挖虫草的经验传达给外乡人,并在误以为外乡人生病的情况下伸出援手,表达出真诚的体贴与关心。《我和卓玛》中的卓玛带“我”参加藏族人的活动,向“我”介绍当地风俗习惯,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洋溢着对“我”的热情与关爱。作者将这一个个温暖逗趣的故事娓娓道来,叙述节奏舒缓而流畅,于嬉笑之间体现出理塘藏族人民的人情美。在《旺吉一家人》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旺吉哥哥是旺吉父母从格聂神山公路旁捡来的身份,然后描写旺吉父亲看到旺吉哥哥与女朋友小叶坠入河中后,毫不犹豫地跳进冰冷刺骨的河水救出他们,自己却因为体力不支沉入河中。父亲先救与自己关系更为疏远的儿子的女朋友小叶、再救自己捡来养大的儿子这一细节,更将理塘藏族人的人性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父亲为救儿子去世以后,母亲每天以泪洗面,悲痛笼罩着全家人的生活。哥哥觉得都是自己的错,竭力填平着母亲和妹妹心灵的伤痛。作者以妹妹旺吉的视角来讲述,则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复杂丰厚、悲情氛围更真切浓郁。

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思考,更拓展和深化了这组散文的思想底蕴。《挖虫草》中,几个外来人怀着“发财”梦奔向理塘高原,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就由新奇与期待转变为沮丧与落魄,最后颗粒无收甚至险些丧命。故事叙述的背后,暗含着一种与自然对抗、破坏大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惩罚的理性观念。

总之,谢永华以满怀温情的叙述,将严寒与温馨、肃穆与灵动、平凡与神圣有机结合,描写了理塘别样的自然风光、生活图景和历史文化,也展现出理塘藏族人在恶劣环境中益显珍贵的人性、人情美。

--> 2022-03-09 任 静 ——读谢永华的“理塘题材散文” ◆文本细读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21710.html 1 生态感与人性美兼具的高原书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