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拜年!”我刚一打开门,就听几个侄儿齐声叫喊。
“咦?你们一个多小时前才说,刚从武冈出发,怎么一下子就到邵阳了?”
大侄儿说:“您还不知道吧?我们门前的那条村道年前已扩宽到8米,并且开通了公共汽车。”另一个接着说:“由于修了柏油马路,我们几兄弟就有3个新买了小汽车。老人也方便多了,想进城,只要出示‘优待证’,坐公共汽车免费,跟城里的老人一模一样。你们那个时候进县城要一天,我们以前进城至少也要半天,现在,驾小车10分钟可以到达。”
说着,老伴已经在桌子上摆好了糖果、水果和瓜子、花生,上面盖了两个米花,然后再去给每人泡一杯香茶。
“通了公交,买了小车,进城办年货就方便多了。”我对老家的巨大变化由衷高兴。
“办年货哪里还要进城哟,半天工夫,在家门口就可以办得好。”老四把塞到嘴边的半坨米花又撤了回来,抢着说,“年前村里把我家对面的锯木厂拆了,填平,拓展成了一个大型农贸市场。市场的两边是一溜的商铺,中间一个大水泥坪,周围的人家随时都可挑自家的蔬菜来卖,方便得很。如果要买百货用品,农贸市场的斜对面就有一家新开的超市,虽然比不上城里超市的规模,但只要是村民想买的东西,那里都可以买得到。”
“现在,超市里又增加了一个快递点。”顿了顿,老四补充说。
记得离我家100来米远是有一个加工厂,开始是碾米、榨红薯粉。后来碾米机逐渐普及,许多私人都买了,加工厂碾米渐渐没了生意;榨红薯粉也因经验不足,常出次货,购买者寥寥,最后只得关门。后来又有人租赁这个场地,办了个锯木厂,开始生意还兴隆了一阵子。后来上面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况且农村的基建大都不用木材,农村乱砍滥伐的现象也就基本没有了,锯木厂当然也就没了生意,只好关门大吉。前两年我回去,看到那里还是破破烂烂的,槽瓦都掉到地上了也没人去修。
“因为疫情的影响,我才两年没回老家,家乡就变化这么大了!”我自言自语,深深为家乡高兴。虽说我们居住的城市也在天天变化,但感觉农村的变化更大一些。“你还不回家看看,只怕以后回家都找不到路了。”老八喝了一口茶,笑眯眯地说。
“开玩笑,老家都住了几十年了,变瞎子摸也摸得到回家的路——从大马路转到去我家小路的拐弯处有个打铁的棚子,棚子旁有一口水塘,塘边有一棵百年香樟和一棵扁柏……”我对那个地方太熟悉了。
“那也不一定。”老八喝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说,“现在正‘振兴乡村’,建设‘花园式乡村’,你家屋门前的那口塘已经成了示范样板。塘边的打铁棚已经拆掉,塘四周的灌木杂草已经全部清除,用红砖砌好塘基并抹上水泥,然后四周竖好水泥栏杆。沿着栏杆种上四时花卉,还在花带的边上铺上了地板砖……”
“真的吗?”我有点不敢相信。
“真的!”接着他就打开手机,“我来的时候还拍了几张照片呢!”手机里的图片放大,我内心震撼了。
老家门前的那口塘,我在那里车水抗过旱,摸过螺蛳捉过鱼,后来又在里面栽过莲藕。由于年久失修,淤泥积淀,几乎要废弃了……现在,这里成了花园式的水塘。
妻子已经把酒菜摆在桌子上,招呼我们边吃边谈。
我要老八把照片发到我手机上。我琢磨着,下次回去一定带上一根鱼竿,坐在树荫下钓鱼,一定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易祥茸,邵阳市二中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