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属古代荆楚之域,秦置昭陵县,晋避文帝司马昭讳,以在邵水之阳,始更今名。
邵阳何时称邵州?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唐贞观十年,始有邵州这一称呼。笔者认为,唐贞观年间邵阳称邵州的观点,仍有商榷的余地。
隋唐交替之际,又是行政区划多变之秋,虽然当时的变更情形难以悉数复原,但仍有蛛丝马迹可寻。隋朝大业年间编修的《区宇图志》《诸州图经集》等名重一时,惜已散佚;唐朝有《邵阳图经》,宋朝有《邵州图经》,仍有少量文字留存。邵阳的地方志,譬如明朝隆庆《宝庆府志》、康熙《宝庆府志》、乾隆《邵阳县志》、嘉庆《邵阳县志》等都记载了隋朝开皇年间就有“邵州”这一称呼。为何这么多资料被忽视,原因还得从道光《宝庆府志》谈起。
道光《宝庆府志》卷一“大政纪”记载:“考《隋书》《唐书》《元和郡县志》《舆地广记》《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皆无邵阳隋时改名邵州之语。又考《魏书·地形志》东雍州有邵郡,皇兴四年置邵上郡,孝昌中改邵郡。《隋书·地理志·绛县·有垣县》注云:后魏置邵郡,后周置邵州,大业初州废。垣县故城在今垣曲县西,是则隋时仅有垣曲之邵州,无邵阳之邵州。”按照道光《宝庆府志》的说法,《隋书》中有关“邵州”的记载,都与邵阳无涉。
道光《宝庆府志》因其“博赡精详、典雅宏丽”,被《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誉为“足推为湘邑志中之冠”。道光《宝庆府志》的这一观点被光绪《邵阳县志》、光绪《湖南通志》,以及1993年版的《邵阳县志》、1997年版的《邵阳市志》、2008年版的《湖南通史》《湖南通鉴》所采用。
历代名典没有记载,并不能否定特定时期有些历史的存在。我们先来看《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江南道”的记载:“邵州,秦为长沙郡地,汉为昭陵县,属零陵郡,吴分置邵郡,今州是也。宋齐并为邵陵王国。隋开皇十年以邵陵郡属潭州,隋末陷于寇贼。武德四年平萧铣,属南梁州,贞观十年改为邵州。”这记载是粗线条的,把隋朝一笔带过。记载全域行政区划的典籍,记录地方上的史料往往比较简单,对其中的许多周折甚至略而不谈,它的史料价值有局限,反而不如一些府志、县志的记载。
明朝隆庆《宝庆府志》卷一“图考·府境”记载:“隋初罢郡,并省武冈、夫夷入邵阳县,以属潭州。开皇中复置武冈为武攸县即邵阳县,置建州,寻废,置邵州。唐初置南梁州,并置邵陵县及省建兴入武攸,仍为武冈县。贞观中改为邵州,省邵陵县入邵阳,与武冈俱隶邵州而属江南西道。”嘉庆《邵阳县志》卷二“建置·沿革”:“隋文帝开皇十年废邵陵郡,省武冈、夫彝入邵阳,属潭州。十年复置武攸县即邵阳县,置建州,迁城于县治之江北。十年复改邵州,建城于江之南。十五年分天下为四总管,并扬、荆、益以诸王为之,邵隶荆部。炀帝大业年间复改邵州为邵陵郡,治县如旧。”这些记载具体而周详,必有所据。
《古今图书集成》卷1240“宝庆府部”引唐宋时期的《图经》称:“春秋时,白公善筑城于今县治,迄隋改邵州为建州,遂迁城于县治之江北,寻废,复为邵州,仍建城于江之南,即今郡治。”同卷还记载:“辰溪县……隋改辰阳曰辰溪,属邵州,大业初,州废,以县属沅陵郡。”辰溪县隋时属邵州管辖的记载,还可得到其他资料的佐证。《古今图书集成》卷1263“辰州府部”:“辰溪县,本汉武陵郡辰阳县。梁置南阳郡建昌县,陈省入辰阳。隋改曰辰溪,属邵州。”以上记载表明,隋朝时南方设有“邵州”这一行政区划是毋庸置疑的。
《隋书·王劭传》:“开皇初,邵州人杨令悊近河,得青石图一,紫石图一,皆隐起成文,有至尊名,下云:‘八方天心。’永州又得石图,剖为两段,有杨树之形,黄根叶紫。”明朝隆庆《宝庆府志》卷二“天文考·祥异”引用了邵州杨令悊得奇石一事,渊源有自。《隋书·于玺传》:“转邵州刺史,在州数年,甚有恩惠。后检校江陵总管,州人张願等数十人诣阙上表,请留玺。上喜叹良久,令还邵州,父老相贺。”明朝廖道南的《楚纪》卷五十一、康熙《宝庆府志》卷一,均记载了邵州刺史于玺的这件事。
综上所述,隋朝时邵阳已称邵州,信而有征,理应可据。
(易立军,隆回人,中国屈原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