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3月01日

●煮酒论史

“武冈”地名的由来

夏太锋

“武冈”这个地名是由同保山演变而来的。同保山位于武冈市城北2.5公里处的迎春亭街道同保村。

东汉以前,同保山叫都梁山。山上生长着一种兰草叫都梁兰,又名都梁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县西有小山,山上有渟水,既清且浅,其中悉生兰草,绿叶紫茎,芳风藻川,兰馨远馥。俗谓兰为都梁,山因以号,县受名焉。”另据《武冈县志》记载,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长沙定王刘发次子刘遂被封为都梁敬侯,建立“都梁侯国”,故址在今迎春亭街道七里桥。

从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武冈均以“都梁”命名。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县左右二冈对峙,重岨齐秀,间可二里。旧传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后汉伐五溪蛮”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因高额赋税,辰阳县(今辰溪县、麻阳县)和零陵郡都梁县(今武冈和城步部分地区)苗民起事反汉,武陵郡(今常德市)苗民首领詹山聚集兵员四千多人,齐心协力,抗击官府,锐不可挡。这年七月,詹山一路攻城略地,带兵攻破位于七里桥的都梁县城,生擒县令。破城后,朝廷一片惊恐,急遣大将窦应明率兵镇压。起义军固守城内,因物资储备丰富,官军进攻屡次受挫。窦应明为了筹建屯兵大本营,只得另处寻地“筑城伐蛮”。官军有朝廷支持,兵员与物资不断补充,攻势越来越凶猛,都梁县城在战火中遭到毁灭性破坏,成为一片废墟。

县城遭毁后,起义军被迫退到西北都梁山上的密林中安营扎寨。山的北麓有多处宽阔而幽深的岩洞,从岩洞口到山脊是一脉平缓的土坡,进退两便。白天,起义军将士坚守山岗阵地;晚上,则在洞内枕戈而卧。主峰的其他三面巨石林立,悬崖高耸,尤其是西麓,全是峭岩绝壁。起义军与官军交战不休,战斗非常惨烈。官军竭尽全力攻打,起义军同心协力拼死共同守卫山岗,因此后来都梁山改称为同保山,又称武冈山。永兴元年(153),朝廷撤换武陵郡太守,应奉继任。应奉知道面对宁死不屈的起义军,硬打难以取胜,于是进行安抚招诱,示以恩信,多加抚慰。在攻心战中,起义军或降或散,终被平定。

“武冈”作为县名,从东汉詹山起义后一直沿用,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名武攸县,唐高宗武德四年(621)复称武冈县,以后设置过军、路、州、府。除明末清初设过奉天府,其他朝代“武冈”二字一直未改变,沿用至今。

(夏太锋,武冈人,湖南省作协会员)

--> 2022-03-01 夏太锋 ●煮酒论史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21370.html 1 “武冈”地名的由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