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28日

共建共享健康城

——我市以“国卫”城市管理为抓手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文/马娟 温凯新 柳凌志 图/申兴刚

医务人员为市民进行核酸采集。

干净舒适的双清区砂子坡社区健身休闲区域。

双清区开展核酸采集应急演练。

市区城南公园向市民免费开放的健康小屋。

市民在邵阳市中心医院方舱接种点接种疫苗。

医务工作者穿着包裹严实的防护服做核酸检测。

1月27日,市内各社区的沿街门店都收到了一份《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助力常态化疫情防控倡议书》。负责分发倡议书的志愿者对店主和附近的居民群众嘱咐:“现在国内多个地方都发生疫情了,春节期间一定要注意室内卫生和个人卫生,配合疫情防控。”

自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我市各项居民健康指标不断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卫生监管力度持续加压,市委、市政府在巩固深化“国卫”成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为城区居民筑起坚固的健康屏障。

强化整治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透明厨房、放心食品、零添加食品……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与生活饮用水健康。为满足城区百姓对城市生活环境的更高要求,我市近年来不断扎紧“食品与生活饮用水安全”的藩篱。

自2017年以来,市政府每年都与各县(市)、区政府及各监管部门签订《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状》,出台相关文件,层层落实责任,狠抓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未发生较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

持续开展大型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的监管。通过持续整治,城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已经达到“国卫”要求,监督检查覆盖率达100%。卫生监督部门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对市自来水厂进行卫生执法检查,保障供水安全。

临近春节,桂花渡水厂附近,两名值班人员来回巡逻,防止水源地周围水体遭到污染破坏。“自来水厂输出的水要流入千万个家庭,决不能有丝毫疏忽。”一名邓姓工作人员说。

源头治理

营造优良城市环境

2018年2月,我市打响“蓝天保卫战”,治理大气污染;

2019年6月,我市桃花新城污水处理厂试运行;

持续多年坚持医疗废物安全收集—贮存—转运—处置的处理闭环;

……

城市污染直接影响群众身心健康,为了营造更清新“安心”的城市环境,近年来,我市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市本级共投入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治理资金近13亿元,建成了桃花新城污水处理厂、湘中幼师高专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茶元头片区生活污水截污管网等项目;实施了包括“两沟两路”在内的龙须塘区域综合整治、红旗渠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资江南岸污染治理等项目;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区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积极开展“蓝天保卫战”。通过控尘、控车、控排、控烧、控煤等专项行动,市区71个在建工地都安装了具备PM2.5和PM10检测功能的环境检测仪;对超标排放的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都进行规范整改,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向好;严格审批固体废物大排量项目,杜绝新增污染源;规范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转运及处置行为。市区规模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个体小诊所产生的医疗废物也全部交由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置,实现了无害化处置;规模医院均建设运行了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对医疗废水投药消毒处理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再由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后外排。

2021年,我市先后建成投运22家水质自动监测站、15个空气自动监测站、10套噪音监测设备、30余家机动车尾气检测站,环境监测能力持续提升。建立全市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水泥、砖厂、造纸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外排污染物实时联网监测。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7天,优良率为89.6%,PM2.5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9个市县空气环境质量首次全部达到二级质量标准。

完善服务 让民众健康更有保障

在大祥区百春园街道,每位新生婴儿的家属都会定期接到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打来的疫苗接种电话,每位待产孕妇的预产期也都在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备案,生产后由医务人员上门家访服务。

从有病治病到无病防病,从讳疾忌医到健康保健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近年来,我市城区百姓的健康素养水平进步明显,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大提升。以疫情防控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城区所有社区均建设有规范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建立村—乡—市三级联动的疫情防控网络;核酸检测机构由1家增加到23家,每天检测能力由276人份增加到3万人份,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健康服务水平实现大跨越。城区常设健康教育机构456个,辖区各单位均有兼职健康教育人员,通过在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对门诊和住院病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行业健康教育、运用微信公众号及移动联通等信息平台发布健康知识信息及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温馨提示、在主流媒体上开设健康教育专栏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普及健康知识。

民众健身保健观念实现大转变。我市85%以上社区建有体育健身设施;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根据市总工会总体部署,严格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制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率达到40%以上;市区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名,每千人口有2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

目前,我市托幼机构、学校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率均达到99%以上,儿童查验率、补证率、补种率均达到95%以上。控烟禁烟、职业病防治、传染病防控工作、规范免疫规划、精神卫生、妇幼保健等工作运行平稳,健康邵阳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筑牢屏障 构建疫情防控“闭环”

临近春节,在火车南站出站口,近50名工作人员轮班值守,对入邵旅客进行严格细致的信息核查,确保无一遗漏。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邵阳已连续两年保持常态化疫情防控高压态势,用最严防守构筑最强“闭环”。

重点人员管控措施成常态。在各县市区开展地毯式摸排,对入境人员、新冠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者、次密切接触者、红黄码(卡)人员、新冠病毒感染者活动轨迹交集人员以及中高风险地区、重点疫情相关地区入邵人员等有严重疫情防控风险的人员,一律实行集中隔离管控措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认真落实预检分诊、首诊负责和发热门诊(哨点)工作制度。截至目前,全市范围内省推送的重点人群信息排查到位率100%、红码排查到位率100%,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措施成常态。安排工作人员在邵阳市所有铁路、民航等交通站场认真查验旅客信息,执行戴口罩、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行程码等要求;各类公共交通、出租车、网约车严格落实司机和乘客全程佩戴口罩、通风消毒等要求;在商场超市、酒店宾馆、公园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置疫情防控监督员,严格实行佩戴口罩、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并按照“限量、预约、错峰”等管理要求,开展核酸检测,规范做好场所消杀、通风换气、环境卫生等工作。

推进疫苗接种“应接尽接”。为了高效推进疫苗接种,不分昼夜统筹药剂供给,分步骤制定接种方案,确保高效有序开展各类人群疫苗接种。在延长疫苗接种工作时间的基础上,除了市、县、乡三级固定医疗机构接种点外,我市还在城区人员流动密集场所增设了6个临时固定接种点、1个临时流动接种点,主动服务流动人员疫苗接种需要。截至目前,我市基本完成全民疫苗接种任务。

截至目前,我市自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报告。

--> 2022-01-28 文/马娟 温凯新 柳凌志 图/申兴刚 ——我市以“国卫”城市管理为抓手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20235.html 1 共建共享健康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