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纳入《邵阳文库》出一本自选集,一是高兴,二是犹豫。高兴的是离开邵阳这么多年了,没有被忘记。有好事还惦着我,算上我一份。犹豫的是在互联网时代,普遍且多元的个性化浏览早已风行,人们用手机传播信息、沟通世界、学习知识、追溯历史、阐明见解、表达态度、讨论未来,出书的意义何在?
无论是人文气息浓厚的北京还是商业气息浓厚的广州,都不断地传出实体书店倒闭的消息。我的老家武冈市邓家铺镇在20世纪70年代只有一家小面馆,街道不足200米长,但在供销社的一楼有一个书店。90年代供销社倒闭,个体户也还经营书店。我曾在小镇的小书店里淘到打折的《巴金选集》。如今,小镇上……兴盛起来的是网吧。造纸术发明已经两千多年了,现在,纸的黄昏已经到来。这是任何写作者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做传统媒体和出版的早已领略到行业的寒意。出书,或不出书,都是个问题!
故乡的盛情像一杯浓稠的“胡子酒”,不喝是没有道理的。我曾经在一篇展望行业未来的短文里设想:“若干年后,富足或中产,不是看开着宝马或奔驰、喝着茅台或拉菲,而是看有没有一个藏书丰富的书房。穷人在电脑或手机上浏览。中产以上的人在阳台上捧着一本纸质的书阅读。阅读是品位的象征,就像现在去音乐厅听管弦乐队的演出一样。”毛笔曾经是所有书写者不可或缺的工具,现在,它真正成为文房四宝之一宝,为少数人拥有。娴熟的毛笔书写技艺为少数人掌握,一字千金。纸质的图书未来一定也是这样——尽管写作者大多数愿意为穷人为多数人写作。许多事物,就是在不断的失落中变得稀有和珍贵的,像未被化学物污染的清泉或未被雾霾侵扰的空气。纸质的图书亦然。
作如是观,《邵阳文库》漠视市场,面向土地和历史,面对人文与时代,出版有足够的理由。犹豫再三,我决定接受故乡雨露的滋润,分享《邵阳文库》的荣光。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编选本书,回顾30多年的创作,师友面容、故乡景物不时浮现脑际,长者的帮助、友人的切磋历历在目。现代科技改变远行者与故乡的距离,想朋友了,在微信上点个赞,甚至可相约驱车千里一聚。但那些相约骑自行车到家中讨论小说新作、用饼干研粉代替甜酱炒血酱鸭、在大雨的屋檐下坐着长条凳就着卤菜一边喝米酒一边谈论马尔克斯的日子不会再有了,在山门的河滩上沐浴夏季凉风、在黄桑的原木上眺望远山、在云山的山涧里追寻娃娃鱼踪迹的日子不会再有了……一切过去了的,都已变成遥远而亲切的回忆。
感谢故乡!感谢为《邵阳文库》付出辛勤劳动的朋友们!
(曾维浩,武冈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