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陈毅从1928年4月在井岗山相见开始,长达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中,他俩不仅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而且谈诗论文,彼此唱和,抒发着浪漫情怀。他俩的诗有很多共同特点,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伟大结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史诗。
1928年秋天,毛泽东写下《西江月·井岗山》,还有后来的《如梦令·元旦》等作品,陈毅都是最早的读者之一。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是陈毅诗词创作的辉煌时期。战斗岁月里,陈毅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写下了大量反映艰苦斗争和豪迈气概的壮丽诗篇。1929年5月下旬,毛泽东率领红军第二次入闽,很快攻下汀州、龙岩。陈毅为此写了一首小诗,题为《反攻下汀州龙岩》:“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败军气犹壮,一鼓下汀龙。”毛泽东在陈毅的笔记本上发现了这首诗。陈毅借机请毛泽东斧正。毛泽东略微沉吟了片刻,在“败”字上画了一个圆圈。随后,陈毅根据毛泽东的圈改意见,将“败军气犹壮”改为“铁军真是铁”。
1945年7月,黄炎培到延安访问。第二天毛泽东宴请黄炎培,周恩来、陈毅作陪。宾主谈笑风生,陈毅一时兴起,提议联句助兴,大家赞同。毛泽东起首句:延安重逢喝茅台。周恩来接句:为有嘉宾陕北来。黄炎培念了自己过去诗中的一句:是假是真我不管。陈毅接着也念了黄炎培过去诗中的句子:天寒且饮两三杯。
原来这里有个故事: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时,曾经路过茅台镇,国民党大肆造谣,说红军在茅台酒厂的酿酒池中洗脚。黄炎培特意写了一首《七绝·茅台》,用调侃的语调耻笑国民党,为红军辟谣。这首诗曾流传到了延安,广为人知。
毛泽东听了黄炎培、陈毅的联句后,连说:“不算!不算!从头再来。”他又起首句:赤水河畔清泉水。周恩来续句:琼浆玉液酒之最。黄炎培接着吟咏:天涯此时共举杯。陈毅结尾:惟有茅台喜相随。吟罢,大家相视而笑,气氛浓浓,一时在延安传为佳话。
1948年1月初,陈毅来到陕北米脂县的杨家沟,毛泽东热情迎接。当陈毅说到孟良崮、莱芜战役时,毛泽东插话说:“又写诗了吧?你打了胜仗总是要写诗的。”“写了,孟良崮、莱芜战役都写了。”陈毅接着朗诵起他写的《莱芜大捷》诗:“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鲁中霁雪明飞帜,渤海洪波唱大风。堪笑顽酋成面缚,叩头请罪詈元凶。”毛泽东听罢,连说:好诗,好诗!
1964年,陈毅出国访问期间,写了不少诗。1965年春,陈毅将加工修改后的《六国之行》共7首诗呈寄给了毛泽东。同年7月21日,毛泽东致信陈毅:“你的大作,大气磅礴,只是在字面上(形式上)感觉于律诗稍有未合。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我看你于此道,同我一样,还未入门……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诗,可向他们请教。”信中附上了他修改后的一首诗,并加了一个题目《西行》:“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海酿千钟酒,山栽万仞葱。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并说“只给你改了一首,还很不满意,其余不能改了”。
《西行》是经毛泽东改过的一首诗,因未见陈毅的原诗,何处作了改动,现在无从知晓。可以说,《西行》这首诗是毛泽东和陈毅的共同创作。
(刘目卿,曾任邵阳日报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