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邓攸传》里有这样的记载,天下大乱时,邓攸(字伯道)带着妻子、挑着儿子和侄子逃跑,路上常常找不到食物。一天,邓攸就对妻子说,弟弟早已去世,只有这一个儿子,临终前把儿子托付给他,他答应一定要照管好,不使弟弟断绝后代。现在食物这样匮乏,四张口实在难以维持生计,思来想去,只能舍弃自己的儿子。又说假如他俩幸而能活下去,之后还会有儿子。他妻子哭着同意了。邓攸于是把儿子放在路上,带着妻子和侄子走了。孰料走了不久,儿子哇哇哭着跟将上来。怎么办?邓攸就采取强硬措施,把他缚在树上……此后他的儿子“杳无音信”。
邓攸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应该是“铁石心肠”。可他这种举措,历史上曾得到不少人赞扬。当时的人就有“天道无知,使伯道无儿”的怨叹。唐代元稹在《三遣悲怀》里也有“邓攸无子寻知命”之句,固然是慨叹自己至知天命之年还没有儿子,而本义是建立在对邓攸的赞颂上的。今天看来,邓攸的行为不但不值得赞颂,还应该大声说不!
邓攸要舍弃儿子,无非是为了省出一点食物。那么我们来看,如果能找到维持三个人生命的食物,而把这些食物分给四个人吃,虽然少了一点,大概也不会变成饿殍的。这一点,邓攸应该是想得到的。他之所以要那样做,除上述说得出口的原因,应该还有别的说不出口的原因。他早就有几个方面的好口碑,还想得到更多,那样做了,“一诺千金”“品德高尚”“舍己为人”的口碑就也能得到了,社会形象就更高大了。这样一来,什么事情不好办?邓攸后来果然身价大增,做了大官。
只是那位先生没有为自己的儿子想一想。他那个儿子,可能会被好心人救下来带走;可能会自己想办法挣脱,自谋生路,即使这样,孩子心灵受到的创伤,恐怕一辈子都不能痊愈了。上述两种情况还都是从乐观的方面想,究其实,只怕十有八九会饿死的。饿死了还被缚在树上,真是目不忍睹啊。想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没有错,但不能以牺牲他人特别是孩子为代价啊。
(黄三畅,武冈二中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