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这场人民战争中,数百万扶贫干部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倾力奉献。张先军作为其中的普通一员,用这组绝句忠实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
第一首:“四月乡村画卷开,禾秧新长正愁栽。忽闻门外支书话,报是扶贫干部来。”这是组诗的序曲,前两句突出一“愁”字,后两句虽没明写“喜”,叙事在“扶贫干部来”戛然而止,但给人留下联想咀嚼的余地。
第二首:“一路春风野菜香,正装换却著农装。村民相见频招手,笑语声声唤老张。”通过对村民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村民对扶贫干部的热情和对扶贫政策的拥护。
第三首:“曾记当年鱼水情,艰难共渡死生轻。书斋愧我消沉久,少听乡亲疾苦声。”回忆了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艰难共渡”的历史,抒发了自己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深居城市、远离村民的愧疚之情。
第四首:“山辟果园池养鱼,砖房粉壁换茅居。儿童不晓扶贫事,只盼新来漫画书。”通过“砖房粉壁”与“茅居”的对比,反映了农村在物质层面的巨大变化。“儿童不晓扶贫事,只盼新来漫画书”,则着眼于精神层面,用儿童的天真无邪从侧面委婉地表现了扶贫这一伟大举措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
第五首:“鞍马辛劳何用论,青山无语染霜痕。途经一片新农舍,知是帮扶贫困村。”开篇反问,表明为扶贫事业任劳任怨的心迹。“青山无语染霜痕”,以眼前实景,比喻扶贫干部为扶贫事业奉献的青春年华。
第六首:“村居乐作葛天民,水净鸥闲入望新。欲向史书寻故事,当年一举为攻贫。”第七首:“喜看千村贫已无,花山果海入春图。媪翁堂下家常话,犹忆当年结对扶。”结构章法相近,采用倒叙,既描绘出农村崭新美好的生活环境,又展现了村民安乐悠闲的生活状态,同时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脱贫攻坚的时代意义。
……
前面几首以叙事为主,后两首作为组诗的尾声,则重在议论,整组诗章法井然,浑然一体。“隅泣堂欢已有年,患均患寡计当前。图强应效商君诺,赢得秦庭百二关。”运用商鞅徙木立信实现秦国争雄的典故,借古颂今,反映了“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威加海内祝无疆,岂赖长城守四方?寥落关河空自锁,民心归顺胜金汤。”意指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民心所向,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人就是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
总之,这组绝句叙事平实,描写生动,以鲜活的画面展现了扶贫工作带来的乡村巨变。你看堂前屋后的男女老少,你看山间池上的草木虫鱼,一片和谐欢乐、生机勃勃的气象。从“四月乡村画卷开”,到“青山无语染霜痕”,是春与秋的时间轮换;从“忽闻门外支书话”,到“媪翁堂下家常话”,是扶贫前后的阶段转化。诗人善于从不同季节、阶段中选取典型人物、景物进行描写,真可谓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如“村民相见频招手,笑语声声唤老张”,写干部与群众相见时亲切而热闹的情景,把村民们手上的动作、脸上的表情画在读者面前。抓住称呼“老张”这一细节——不是“领导”,不是“老师”,而是一种亲切平等的大众化称谓,表现了干群关系的微妙变化。老百姓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从这一个普通的“称呼”中就能感受得到。无怪乎李增山先生发表于《中华诗词》2021年第3期的评论称之为“平常语尽显大手笔”!再说写景,“喜看千村贫已无,花山果海入春图”——“花山果海”极具概括性,明指眼前的美丽景色,暗指产业扶贫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幅山乡春色图,不正象征着村民的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吗?诗人在写这些人物、景物时,仿佛近在眼前、自然呈现,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组诗虽然重在叙事,却处处有情,这种情就是对人民的深切关怀。通读组诗,你会看到人民眼中的扶贫干部,也会看到扶贫干部心中的人民。“书斋愧我消沉久,少听乡亲疾苦声”,无论是春是秋,不管在城在乡,扶贫干部总牵挂着扶贫事业、乡里乡亲。只有这样,“媪翁堂下家常话,犹忆当年结对扶”——人民群众对扶贫干部的感念才真实可信。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人关注时代,关切现实,作品就有价值,就有生命力。这组绝句在语言运用上,没有故作高深,而是极力用质朴平实的语言描绘出鲜明的形象,既克服了掉书袋的弊病,又避开了喊口号的俗套。其次,在内容上紧扣时代主题,反映现实生活,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好作品。
(马方旭,任职于武冈市思源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