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湘南,人们还是遵循着“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的原则,婚嫁不能没有媒婆。媒婆的基本职责是穿针引线。十里八乡哪家伢子妹子多大年龄,家里有几担谷米、几只鸡鸭、几坛子腌菜、几张桌椅板凳,她都了如指掌。到了男女该谈婚论嫁了,琢磨着双方门当户对,就上门“扛猪头”去。“扛猪头”是借代的说法,意思是做媒成功后,男方会给媒婆一个大大的猪头作为报酬。
俗话说“媒婆的嘴,公猪的腿”,媒婆一上门,主家是“不费灯盏也费油”,是多少要破费一点的。一般来说,媒婆是先登男方的门,说哪家女孩怎样怎样,与你家儿子年龄相仿,双方家庭条件也差不多等等,总之是你家的儿子与那个女的很般配。交谈中,媒婆说:“你觉得怎样?如果可以的话,我去帮你扛这个猪头?”如果男方觉得可以,酒足饭饱后的媒婆,带着伢子的照片兴冲冲地来到女家。如此这般的一番说道,女家也觉得可以互相了解的话,就给媒婆一张女子的照片,让她带给男方看看。
男方远远地看见媒婆来了。媒婆笑盈盈、喜洋洋地拿着女子的照片给男方看:“你看这女子,多漂亮、多水灵,又能干又勤快,找到这样的儿媳是你家的福气啊,老姊妹快抓紧啊!”男方看了照片后觉得可以,媒婆就又回到女家,说男方很满意:“老姊妹老哥哥,这伢子脚勤手快,父母又通情达理,你女儿嫁过去吃穿不愁啊!”男女双方都觉得可以进一步了解的话,媒婆又要双方走动传话……
如果双方满意,伢子就决定哪天去看女子以及女子的家人,俗称“上门”或“看亲”。伢子上门看亲一般要带一只大“叫鸡公”、一块四五斤重的猪肉、一条大草鱼,还要将礼品缠上红纸。这天女家是很热闹也很神秘的。女子也许会事前告诉几个相好的闺密,来给自己作参考。长辈里除了至亲,姑妈姨妈一般也会到场,帮着看看这伢子怎么样。
男女互相见了面后,媒婆过会就私下询问双方感觉怎么样,如果男方觉得不对眼,也许会马上向媒婆提出回家;如果女方觉得不对眼,就会在做午饭时不动男子带来的菜。如果双方都对眼了,妹子会羞涩地走进厨房帮着母亲做午饭款待未来的恋人,这时媒婆就显出很得意的神态,与七姑八姨家长里短说着自己的能耐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双方会进行“明察暗访”。双方觉得可以再继续下去的话,就商量着妹子去伢子家了,俗称“看地方”。妹子决定去伢子家,说明事情十有八九会成,故而这天伢子家的准备就多了许多。女方的主要长辈、侄儿外甥什么的,一家至少要去一个,而男方必须给陪同来的未来的娘家人每人准备一件礼品。给妹子的礼品,就看男方家的经济条件给多少礼金,但几身衣服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伢子妹子就进入正式的恋爱阶段,写情书、看电影是主要形式,私下约会一般不是很多。一段时间的热恋之后,到了法定年龄双方就商量着结婚。
上世纪80年代,一般的家庭结婚男方要有“三转一响”,既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后来是录音机)。女方的嫁妆一般是两张大木柜、两口木箱、一张大摆桌、一张三门柜、一张高低柜、一张四方桌、烤火柜这几大件,其他就是四根条凳、两条摆凳、洗脸架、小火箱等小物件。
女子出嫁时都会哭哭啼啼的,装着依依不舍的样子。但毕竟“出嫁女子哭是笑,落第举子笑是哭”,几抹“假惺惺”的眼泪之后,在催嫁的鞭炮声中,妹子终于在以父兄为首的送亲队伍的陪同下,走向了人生的新的历程。
这天的午餐上,最得意的是媒婆,一番劳心费力,终于功德圆满了。
(蒋双捌,任职于新宁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