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闯”的精神 “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邹 典
市两会总结了过去五年的成绩,振奋人心;设定了今后五年的目标,高瞻远瞩;部署了2022年的工作重心,落实落地。切实领会和落实市两会精神,要从政治、理论、实践三个维度着手:
一、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内涵
此次市两会召开正处于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变革之年、提升之年。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前提。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报告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自上而下的战略定位,尤其是对“建设现代化新邵阳”目标的重申,都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邵阳未来五年建设蓝图的完整勾画。
二、领悟“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概括,也是党领导人民发展民主的新要求。“人民民主的真谛是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这是此次市两会对民主的生动诠释,彰显了人民属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会主义民主,贯穿各个治理领域。此次市两会紧紧围绕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领域,大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图规划,如打造“三个高地”、推进“一圈一群”发展布局,小到民众衣食住行“急难愁盼”的解决,如“学位车位厕位床位”难题、“一老一小”保障服务等,体现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的宗旨。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涉及各个治理环节。两会代表、委员多渠道多途径行使民主权利,有效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的根本利益,顺应时代,充分体现人民意愿。
三、突出“真抓实干奋勇担当”的实践内涵
两会是一次总结成绩大会,是对奋力赶超重返全省第二方阵首位的肯定,准确认识了过去五年发展取得的成绩,凝聚了共识。两会也是一次部署工作的大会,围绕总体发展目标,制定了详尽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晰了今后邵阳发展的方向目标以及具体的工作措施,催人奋进。
取得成绩离不开“干”,开拓创新更离不开“干”。落实两会精神,建设现代化新邵阳,关键是真抓实干奋勇担当。要永葆“闯”的精神,走在前列,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始终做到“让我来”。要发扬“创”的劲头,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发扬宝庆人敢想敢做的特质,始终做到“我能行”。要坚持“干”的作风,增强抓落实的能力,“以干为先、以干为要、干出成效”,始终做到“马上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才能在建设现代化新邵阳的征程中,以优异成绩奋力迎接党的二十大。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谱写现代化新邵阳的壮美篇章
姚海波
市两会紧扣“民生发展”主线,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们的提案建议等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学习领会市两会精神,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深刻认识邵阳过去五年取得的成就,增强干事创业的政治自觉和行动信心
过去五年,邵阳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位列全省第二方阵首位;怀邵衡铁路建成通车,武冈机场建成通航,县县通高速,7个县市区通高铁,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2020年再次获全省先进,“一村一辅警”写入中办国办文件;“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市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0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减贫人数全省最多;6个“三高四新”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8亿元,283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0亿元......以上成就无不表明,邵阳人不甘落后,正豪情满怀、意气风发建设现代化新邵阳,邵阳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邵阳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其兴可待。
二、准确把握未来邵阳发展的规划目标和任务要求,统一砥砺前行的铿锵步伐和具体举措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邵阳未来发展的具体目标:做强经济发展引擎,在打造“三个高地”上彰显新担当。邵阳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区域优势、人口大市优势、传统工业优势、政策红利优势等,做大做强传统优势,打造品牌效应,勇于攻坚克难,突破技术瓶颈,创新引领发展;抓住扩大内需基点,要引进朝阳产业,要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引项目、引资金,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要发挥农业大市的优势,久久为功,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倾情倾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迈出新步伐;坚持生态优先,继续推动地方立法,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大环境污染破坏惩治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在推动绿色发展上探索新路径;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和价值追求,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迈上新台阶;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大力挖掘传承发展弘扬邵阳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打造邵阳红色文化品牌,在增强软实力上实现新提升;统筹发展和安全,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上取得新实效,建设平安幸福安宁的宜居邵阳。
三、凝聚全市上下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和磅礴力量,绘就现代化新邵阳的美好蓝图
站在新的起点,展望美好未来,蓝图已绘就,我们要把两会精神学懂弄通落地落实,要凝聚全市上下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和磅礴力量,发扬敢为人先、敢想敢干、敢于拼搏的宝古佬精神,吃得苦,霸得蛮。“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真抓实干,精抓细干,埋头苦干。擦亮政治底色,保持实干本色,传承光荣红色,涵养生态绿色,打造文旅彩色,迎来幸福金色。
我们要把握大方向,形成大合唱;厘清大思路,聚成大合力。发扬敢为人先、破冰前行的进取精神;树立与时俱进、超前创新的发展信念;具备海纳百川、包容自信的世界眼光;增强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的开拓意识;胸怀造福一方、以人为本的人民情怀,坚信“一切愿景一定能在埋头苦干中实现”,邵阳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全力以赴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曾丽娟
过去5年,我市8个贫困县(市)全部摘帽,10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4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也应该看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新征程上,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继续书写好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必须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的监测,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防贫监测对象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确保动态清零。要强化扶贫项目资产管理,整合涉农资源,多渠道争取中央预算、乡村振兴以及农口、交通、产业等专项资金,构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资金保障管理机制。要落实中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健全完善驻村定点帮扶、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
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必须让产业发展旺起来。产业发展要做好融合文章,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依托电子商务、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要推进农旅融合,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鼓励更多的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实现增收。同时,注重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形成“一村一品”的品牌效应,借助特色产业形成完备的产业链。
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必须让农村人居环境美起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我们要将这一指示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着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抓好美丽乡村县乡整域推进试点,使农村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必须让农村人才队伍强起来。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乡村振兴的各方面都需要人才来创新发展。要通过地方政府、社会机构、市场等多渠道助力,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进;要进一步完善培训机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制定多样化、多元化的人才培训方案,培养专业化人才,让他们练就真本领、硬功夫;要不断完善人才保障机制,为乡村人才提供方便、快捷、优惠的金融服务和其他政策支持,搭建有利于人才建功立业的环境,让人才留下来。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还要征服和战胜很多艰难险阻,我们要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在建设美丽幸福新湖南的伟大征程中,释放出更强的能量和更大的魅力,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提供乡村振兴的邵阳样本,贡献邵阳力量。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推行新理念新科技,发展邵阳“绿色”农业
邓淦之
农业,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和两会代表委员牵挂的民生问题。如何解决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必须推行新理念新科技,发展具有邵阳特色的绿色农业。
一、抓好保产供应,捍卫农业生产“底线”
发展“绿色”农业,首先要紧扣农业生产底线,抓好保产保量供应。
我市是粮食生产大市,必须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落实占补平衡,不折不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二、开展整治行动,绷紧农业生产“安全弦”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安全,农产品安全生产又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性,确保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要以新理念、新科技确保种业安全,着力打造种业大市、建设种业创新高地;贯彻执行农兽药质量、农兽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将安全种植意识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始终,确保农业生产种植过程安全;开展一系列安全整治行动,以“最严”的要求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大”需求,确保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安全。
三、优化农业结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仅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更是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
要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抓手,树立“大观念”,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开发资源、种养结合、粮草兼顾,统筹粮经饲三元结构发展;突出抓好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六项重点任务,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的平衡,利用产权改革、产业抱团等方式,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推广新科技应用,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加速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休闲农业
农业工作的核心,就是千方百计使农民增收。要紧抓好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三农”工作的“牛鼻子”,在形成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同时,通过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快速融合,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使老百姓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增加经营性收入。
各地要依托本土乡村特色,利用山水林田湖等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休闲、观光旅游及相关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改变当地没有产业或者产业布局单一的现状,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