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云山地跨隆回县多个乡镇,与新化、新邵二县交界,主峰海拔1493米,孤峰突起,晴天云气缭绕,雨日或有碧霞绛云,神秘莫测。顶峰有天门寺、石佛寺,石壁铁瓦,壮观雄奇,并有四十八庵,为佛教名山。清道光《宝庆府志》载:“康熙《梁志》云:秦卢生隐于此,以西望武冈侯生所隐之云山,山因以名。”故历代文人骚客题咏颇多。
明末,副贡车鼎黄有《望云山二首》。其一云:“仙灵仰止六十年,今来挟杖到山前。秦时鸡犬非儿种,晋代衣冠自昔传。福到人间皆海岛……未曾过庙神先肃,何用惊人语向天。”未写瞭望武冈云山之情状,而是结合自身写登山的情思。历朝历代世乱时危期间,人们都寻求海外福地避祸。所以,自己未曾进庙礼拜,神情已先端肃。向往仙境桃源,这是人所共有的平常心态,哪有什么惊世之语仰天长啸!
其二,进一步写登山归隐之愿:“五岳从来说向平,名山咫尺未经行。从知刹刹金为地,此日霏霏玉作京。道大自然超劫火,山高时听步虚声。登临遂得瞻依愿,不必飞腾骨已轻。”向平,东汉高士,隐居不仕,子女婚嫁毕,遂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诗人自比向平,望云山近在咫尺,子女事未了结,一直未能瞻游,直至花甲之年才能成行。其实,身逢末世,诗人一直耕读不仕,只是没有索居独隐而已。从来就知道这是一块黄金福地,今日才抛却俗务来到这琼玉的高阁,感到神爽骨轻。京,高大的建筑,亦指高丘,此指佛寺禅宇。
隆回邹汉勋《望云山经堂》云:“同人漂泊似零星,旧院春残独排扃。犹记少年行乐处,绿杨含絮映雕棂。”邹汉勋居地当时属新化县,处于望云山地域。这是回忆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情况。
同在望云山区的张文解有《秋日登望云山》:“山北移文不到侬,登临此日许孤筇。欲看宫翠无穷处,已踏崚嶒第一峰。岳色分明开眼界,峒云浩渺荡心胸。仙都不改秦时旧,久向卢侯叩隐踪。”南朝齐孔稚珪写过《北山移文》,揭露、讽刺假隐士。张文解引用此典开篇,表示自己真正向往隐居。所以,拄着竹拐到秦时卢、侯隐居的仙都来寻找他们的踪迹。
乱世山水景已非
不管诗人是否自知,他们的诗总涂抹着时代的色彩。明末时期,就有一些这样的诗。
戴守度,邵阳人,其《万岁岩》云:“著得芒鞋上翠微,相看景物已全非。百年祀事碑犹在,三径探花蝶亦稀。处处白云堆古岫,萧萧红叶带斜晖。徘徊岩下寻陈迹,扫石题诗信笔挥。”穿着草鞋,登上万岁岩,面貌已经全非了。当年祭祀盛典之碑还在,小路上寻找花草,发现蝴蝶都很稀少了。“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指的是园中的小路已经荒芜,但松菊还在。蝶稀者,说明花草枯萎凋零了。山岫里,白云苍狗,变幻无常;红叶映着夕晖,萧瑟惨淡。心中不能平静,来来回回,寻找过去的踪迹,找也找不到。扫开石上的尘苔,信笔题诗,留下自己的感慨。无盛世之韵,有衰败之音,盖时代和身世的投影。
同时,戴守度的同乡周道新《游龙华庵》云:“只恨有身留发在,敢云无酒令眉攒。法台鸟集僧厨午,净水龙归佛座寒。”留发在者,未能剃度为僧。没有酒,也不皱眉头。世事如此,何能载酒而游。祭祀神灵的平台上,鸟鹊聚集,争啄祭品。正当山僧午饭时辰,佛座前只有清水相供,一片荒寂、冷落。
明末岁贡刘应祁,邵阳人,其《龙山瀑布》云:“木落猿啼夕照残,冰帘早逼客衣单。挑灯莫话山中事,待月迟迟又怯寒。”山中事,指世外悟道修行之事,或渔樵隐逸之事。为什么要“莫话山中事”?可能山中事无心谈,俗世乱况也不好谈,只觉得月亮迟迟而上,气候萧瑟,透身凉意。
在这种局势之中,人总会产生一种万念俱灰、了无生趣的感觉来。浙江朱昌时,明末避乱寓居新宁,其《登大云山》云:“直俯视诸岳,那还辨众流。云多晴亦雨,风劲夏如秋。举足天荒破,回身地势收。为怜尘俗下,万里寄蜉蝣。”人生如蜉蝣之渺小,漂泊于天地之间,尚欲何求?国破家亡,避祸远山,希望都已破灭,随遇而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