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1日

◆人物剪影

追忆赵林老师

李振国

人的一生会遇见很多老师,且每一位老师都是值得我们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去怀念他们的。被洞口一中众多毕业生称之为“洞口一中‘国宝’级的语文教师”赵林就是我一直记得的老师。从严格意义上来而言,赵林老师并不是我们班的“法定”语文老师,他只是以代课老师的身份,给我们班上了一个月的语文课而已。但就是在这一个月代授课的过程中,让我牢牢记住了赵林老师。现在,听到他已仙逝的消息,就激活了我思想感情的潮水,我觉得必须在现在写下这篇文章,以作为永恒的怀念。

高二那一年,我们班的语文老师王宏山告诉大家,他要出差,后面一个月的语文课就由赵林老师来给我们上。其实那时候,大家对赵林老师并不陌生,他的威名,同学们早就如雷贯耳。正己冠、肃己容,是我平常看见赵林老师时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记忆中,他一直是中山装和黑皮鞋,戴一副黑框眼镜,头发一丝不乱,手臂夹着教案,不苟言笑,看上去十分严厉。说实话,当时是有点“怕”他。

赵林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语文课是《五人墓碑记》。我记得,他上了半堂课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提问:“在这篇课文中,使用最多的五个虚词是哪几个?”这个问题怎么回答?我一头雾水。对于这个问题,被点名的数位同学没有一个完全答出来,也没有一位同学能够自告奋勇站起来回答。

那一课,赵林老师是给了我“当头一棒”的。其实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反思过,为什么赵老师会那么提问,而我又回答不出来这样的问题,是赵老师提问的角度过于刁钻,还是我学语文课实在是不得要领呢?当时我没有答案,因为现实不允许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

多年以后,我走向社会,进入媒体圈工作,从事媒体消费行为研究。记得一些教授给我们上培训课的时候,就谈到了有关逻辑的问题。当时有一位培训的老师要我们谈谈自己在过去,可能接触到逻辑问题的经历。而我在那时,忽然想起了赵林老师提的问题,可能就是一个“逻辑”的问题。

很简单,《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碑文,文章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题外有情,题外有旨,开人心胸。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想到,作者肯定需要使用大量的虚词来强化、转折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对于这篇文章而言,虚词是很重要的。我们也都知道,由于虚词在数量上要比实词少得多,而重要性不亚于实词,甚至大于实词,因此虚词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比实词要高得多。同理,在《五人墓碑记》这样的文章中,虚词就非常突出了,尤其是那些重复使用的虚词,就会特别的扎眼。我把这个小小的故事讲了之后,一起接受培训的媒体人都笑了。所以,我觉得,赵林老师就是我逻辑学启蒙的老师吧。

后来,我也多次想过,以后回老家时,要到一中去看看赵林老师。但是随着工作的四处奔波,回老家的次数真的是太少了。当然,偶有一中的同学在他乡相聚时,也有不少师兄师弟会提到赵林老师的一些趣事。

譬如,在北京某央企工作的一位师弟就讲了一个他和赵林老师的故事。

“我很遗憾无缘受教于赵林老师,不过我们的宿舍是与他家挨着的,遇见的次数还是挺多的。他有一次看到我在喝蜂蜜就很感兴趣,问了后知道是从自家带来的,于是就要求买。我开开心心地全都卖给他,拿着钱去游戏厅了。”据师弟透露,他回到家里,再带了一瓶到学校,事先还称好重量,整瓶给赵老师送过去。师弟的本意,是又想套点钱,好到游戏厅去耍,那时候两块钱就可以包夜的。“但是好遗憾,我自己说了价钱,也是实在的市场价。但赵林老师犹豫了半天,最终没买,嘀咕着,应该是觉得我特意拿过来卖给他的,不一定是真货。我的第一次做生意,就这样失败了。”师弟不无遗憾地说道。当然在后来,赵林老师还是找师弟买过两三次蜂蜜,应该是觉得品质不错,忍不住还是想买……

师弟幽默有趣的回忆,又一次打开了我的记忆潮水。我记得高二那年发表了一篇文章,一段时间内,有全国各地的同龄人给我写信。赵师母当时负责收发室。收发室门前有一块小黑板,每天会更新有谁的信。我那段时间也是不时地从那里经过,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名字。有时候赵师母不在收发室,就会写上一句,要着急看信的可以去她家里拿。就这样我也去过她家里几次,碰到赵林老师,他就表扬我有文章发表在全国级的刊物上了。闻听表扬,我心里很是惶恐不安,原因就是文章开头说的,我心里有点“怕”他。还有一次去拿信,我刚好获得高二年级作文比赛第一名,赵老师又表扬了我。而刚好他们要吃饭,他就留我在家里吃饭。那可把一向拘谨的我给吓着了,赶紧说谢谢,然后飞也似地逃下楼去。

(李振国,洞口人,资深媒体人、作家)

--> 2022-01-11 李振国 ◆人物剪影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19418.html 1 追忆赵林老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