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也是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坚持敢于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既是对百年党史的总结,也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总结,更充满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敢于斗争史。大禹治水,历代治黄河的故事就是我们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真实写照。“愚公移山”精神的实质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而每到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甘愿赴汤蹈火。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敢于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中诞生,在苦难中成就辉煌,敢于斗争已经成为其内在品质。对外,中国共产党要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对内,要面对“左”倾、“右”倾,以及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诘难。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思想逐渐觉醒,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苏联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毅然扛起了民族复兴大任的旗帜。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从粮食问题入手,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新时代从立规矩、严纪律着手,与腐败现象作斗争、拿顽瘴痼疾开刀、与霸权主义斗智慧、用中国梦凝聚人心,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
党的领导是坚持敢于斗争的根本保证。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从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从长征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从扶贫攻坚精神到伟大抗疫精神,百年党史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在党带领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在与人民群众并肩作战中被人民群众所自觉认同的,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同时,党的领导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深化,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逻辑基础,是国家和民族命脉所在、命运所系。
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敢于斗争的底气所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新时代,人民群众在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敢于斗争的战略定力来自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摆在首要地位。2020年以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十四亿人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充分展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把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是取得斗争胜利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工作的制胜法宝,也是提高斗争本领、取得斗争胜利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同志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洞察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同志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新时代,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一带一路”,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面对美国的遏制围堵,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审时度势、开拓创新,坚持实施国际国内双循环,就中美关系提出了“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坚持敢于斗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打击黑恶势力、维护国家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斗争时时刻刻都在考验着我们。我们没有退路,唯有继续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保持好自己的初心使命,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讲政治,矛盾冲突面前越是艰险越向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急难险滩面前从容信步若等闲。坚持在斗争中坚定信念、在斗争中锤炼意志、在斗争中团结奋进,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系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