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气象学会秘书长、市人影办常务副主任唐佐阳走在下班的路上,仍不忘抬眼望向天上的云。
风云难测,气象万千。在普通人看来空中的云是流动的美景,但在干了38年气象工作的唐佐阳眼中,每一片云都隐藏着危险与机遇,会给生产生活带来不同的影响。为了更精准地捕捉云系变化,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助力生活生产,自80年代初,他就开始识云、观云、监测云、改变云。在破译“云密码”的旅途上不懈探索,屡次创新,成为邵阳气象监测工作从传统迈向现代化进程中,播撒甘霖的“一片云”。
科学监测 化灾为吉
在38年气象工作生涯中,唐佐阳先后在洞口、武冈、新宁等地,从事农业气象、气象观测、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学会等岗位工作,先后被派往南昌、南京等地气象学院进修学习,抱着对气象学的热爱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逐步成长为邵阳市气象监测领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具的专家。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监测设备不行,我们都是靠肉眼观天象,再结合动、植物的变化推测天气,雨雪冰雹要来了,连夜发通知给老百姓。现在我们有卫星、雷达,监测精准度大大提高了。”唐佐阳回忆道。气象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必须终身学习。因此从业的38年间,每一次更新气象监测设备和系统,他都是主动参加培训学习,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
3月到6月是我市冰雹灾害多发期。隆回、邵阳县、新宁等地是我市烟叶主产区,烟叶从育苗到收割恰好是冰雹灾害多发期,烟农对冰雹的危害谈之色变。近年来,唐佐阳带领团队专注冰雹云系研究和监测,做到第一时间预警,最短在30分钟内提前布置作业,发射人工增雨炮弹,将冰雹云变成普通的积雨云,使灾害变成一场场滋养农作物生长的“及时雨”,平均每年减少烟叶损失800万元以上。
每年9月到次年4月是森林防火的重要节点。森林火灾因为人为及自然灾害每年均有发生,特别是城步、绥宁等山区,森林防火形势异常严峻,因此人工增雨成为灭火的一种重要手段。2019年10月,城步茅坪镇发生一处山火,唐佐阳指挥城步、绥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小组,根据云系变化联合作业,成功实现人工增雨,在灭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避免了火灾扩大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2021年7月上旬雨季结束,雨量稀少,多地水库库存告急,人畜饮水困难,干旱形势非常严峻。唐佐阳按照市委、市政府指示,迅速组织12支共计60人的作业队伍,出动火箭炮10门、三七高炮3门,常驻发射点,实时监测,作业72次,干预降雨。作业影响区域内大部分下了小到中雨,部分站点下了大到暴雨,使我市大部分地方的旱情得以缓解,部分地方的旱情完全解除。
孜孜不倦 业精于勤
在一个岗位待久了,容易形成“职业倦怠感”。但看了半辈子云的唐佐阳却始终激情饱满。从业以来,唐佐阳本人撰写科技论文11篇,其中在省级刊物公开发表10篇,主持省局短平快课题2个,参与省级重点课题2个、短平快课题5个,主持及参与市级课题研究5个,先后获省、市荣誉10余项。同事们称他为“气象老黄牛”。
近年来,通过卫星、雷达等监测手段人工影响天气得到推广使用,由于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作业人员都凭经验操作,导致增雨效果与预期存在差距。唐佐阳发现这一问题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先后撰写了《邵阳多普勒雷达产品在人工防雹中的应用》《衡邵盆地7-8月对流云特征与人工增雨作业效果分析》等理论文章。其中,《邵阳多普勒雷达产品在人工防雹中的应用》在2018年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上交流并获一等奖;《邵阳地面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与服务关键技术指标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荣获省局2019年度“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
“气象科学的研究没有止境,我们对于气象科学实际应用的探索也应永无止境。”唐佐阳告诉新入行的同事,要常存对气象科学的敬畏之心,不断学习,精益求精。担任气象学会秘书长后,他相继谋划出台了《邵阳市气象科技论文奖励办法》《邵阳市气象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等激励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全市气象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的积极性。2017年至2021年全市气象部门共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申报省科研项目22项、市局科研项目38项,均已通过专家验收。
气象科普 防灾先行
虽然当前我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不断提升,但在变化莫测的天气面前,人类干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对于各类灾害天气的预防更为重要。这是唐佐阳工作38年总结出来的经验。
“邵阳是农业大市,对于天气依赖性很强。尤其是邵阳县的油茶、洞口县的蜜橘、新宁县的脐橙及烟叶生产,农民们必须要知道一些气象常识,才能避免被动。”唐佐阳说。
为了传播气象知识,唐佐阳带着气象科技人员翻山越岭,来到城步、隆回、大祥、双清等县区的乡村,举办培训班、手把手指导,将气象科学送下乡;走进公园、学校、军营,讲解雷电、雾霾、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成因及防御措施,让民众提升防灾减灾意识;与市第十中学、北塔区高撑小学等学校共同创建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基地,让孩子们走近气象、走近自然……
截至目前,唐佐阳已带领气象学会开展民间气象科技培训25期,向民众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万余册,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接待民众2000余人次,为5万余名市民进行了气象科普,为群众发送气象预警信息30余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