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洞口县花园镇西中老街热闹非凡。位于蓼水河畔的老榨油坊蒸汽弥漫,油香四溢。狭窄的油坊内,挤满前来压榨茶油的村民,难得一见的古法榨油工艺吸引了众人围观。
今年60岁的邓集光是这家老榨油坊的主人。榨油坊里光线昏暗,邓集光的工作服上油渍斑斑,沧桑的脸上油光满面。“坚持古法榨油,靠力气吃饭。一晃30多年了,从青春小伙变成白发老翁,力不从心咯!”忙碌的间隙,邓集光一边整理着榨油的工具,一边热情地招呼等待榨油的乡亲。
“28岁开始学习榨油,后来又承包了人民公社留下的老榨油厂,几经变迁改造,还是坚持古法榨油,方便周边群众。”邓集光回忆,自己从小闻着油香长大,见证了老街的繁华和落寞。
“榨油坊是老街人集体的乡愁回忆,这么多年一直没变。”邓集光说,西中老街也叫李家渡,榨油坊临近蓼水河上的老船运码头,曾经铺满鹅卵石和青石板,两边商铺林立,蒸酒的、打铁的、卖豆腐的……热闹非凡。后来,随着公路拉通,大部分商铺外迁,老街慢慢凋零。2021年,“一座红军烈士墓 一家四代守护人”的红色故事让沉寂多年的老街重焕光彩。现在,这里正在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前来探寻红军故事、学习红军精神的游客多了起来,老街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小小榨油坊里,邓集光和老伙计尹显文忙得热火朝天。他们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先将需要压榨的茶油果炒熟,再将炒熟的茶籽碾碎成粉,上蒸锅蒸熟,半小时后,茶籽粉末在高温蒸煮下溢出油脂。趁着高温,尹显文用撮箕将蒸煮好的茶籽粉迅速倒入用铁环固定的模型中,然后赤脚踩踏初步成型,上液压机挤压,澄亮的茶油汩汩而出,再经过过滤灌装,一颗颗油茶果完成华丽变身……
“年纪大了,干不动了,用电机代替过去的压榨手柄,半机械化!”70岁的尹显文感叹道,传统榨油法费时费力,但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油料中的营养成分,颜色金黄没有沉淀物,还保留了独特的茶油芳香。
“每年过了正月十五,就开机榨油,桐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茶油轮番上阵,只有农历三、四月份做机械保养维修,暂停一段时间。”邓集光说,今年的油茶大丰收,每天要榨茶籽700多公斤,1公斤茶籽可以榨出0.4公斤左右的茶油。由于传统热榨法经过机械高温,炼制出来的油品质好,很受周边油茶种植户的青睐。
“这种原始的榨油方法很费劳力,现在从事古法榨油的越来越少了。”邓集光说,近年来,县里大力推广油茶种植,促进乡村振兴,油茶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以上,他们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干这个都是体力活,有腰椎病、颈椎病、肩周炎,还有胃病。”邓集光说,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疾病缠身,但为了让这项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他选择了坚守。“这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传承、一份沉甸甸的乡愁,不能辜负父老乡亲们的信任。”
“不逮(偷)油饼,不揩油,凭良心做事。”随着黄澄澄的茶油不断流出,氤氲的油香温暖了整条老街,邓集光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