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无形的、潜在的。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家人的心灵,塑造家人的人格, 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家风对一个人、对一个家庭、对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有着极端重要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风怎么样,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事。千万个家庭的家风好了,整个社会风气才会好;各家各户的家风不好,社会风气又怎么好得起来!
清廉家风是可靠的“护身符”。“廉”被历代官员奉为立身处事的根本。战国时期,鲁国相国公孙仪特别喜欢吃鱼,人们争着送鱼给他,都被他拒之门外。弟子们不解。他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才不能接受;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我就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是徇私枉法。徇私枉法,就难免被罢官。如果我的职务没有了,这些人一定不会再送鱼给我了,到那时我又没有薪俸自己买鱼,还能再吃到鱼吗?”
明朝被老百姓称为“海青天”的海瑞,一生刚直不阿,执法如山,生活俭朴。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他死后的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靠同僚捐治葬具才得葬殓。然而,他深得百姓拥戴,发丧之日,市民送者夹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绝。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个曾国藩就特别注重家风建设。曾国藩虽然权倾一时,但恪守勤俭,坚守清廉,还要求全体家庭成员养成勤俭谦虚的好品质。他常常教导家人不可依仗父辈为高官送条子、托人情、走后门,就是要让家人能自立自尊、修养品德、戒除骄气。他的家风以耕读为本,这种淳朴的家风养成了曾家子弟勤俭谦虚的好习气。曾家子弟多能自强不息,使曾家兴盛百余年,延续几代而不衰。纵观历史长河,反面教材也屡见不鲜。
要形成一种清廉家风,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清廉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个家庭的家长是家风建设成败的第一责任人和实践者。家长在注重言传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父母的一言一行,是儿女言行规范最好的导向。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左右着孩子一生的行为。把孩子培养成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之才,这是家长重要的责任。
(范梅香,邵东一中振华实验学校教师;罗汉果,邵东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