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图社稷逞豪雄,辛苦当年百战中。日月同明惟赤胆,天人共鉴在清衷。一门忠义名犹在,几处烽烟事已空。奸佞立朝千古恨,元戎谁与立奇功!”
小时候,每次在邵阳乡下,听父亲讲完《岳飞传》最后一段故事“证因果大鹏归位”,用慷慨激昂的语调读完这首诗,我和他心中都久久不能平静。父亲更像是充满期待一样,望着躺在他怀里的我,兴趣盎然地希望我发表一点感慨。而我却只是沉浸其中,缄默不语。
几十年过去了,父亲已经离开我们,而我也步入中年,从潇湘之畔来到岭南的东江之滨。但是当年父亲讲起岳飞时,那激越的语调、赤诚的表情,依然会时时在我脑海中泛起。其间我也以岳飞为榜样,投身军营,报效国家,砥砺意志,业余时间研究岳飞,推动湘粤两地的文化交流。
在把现存的岳飞传记和《宋史·岳飞传》精读之后,我涉猎的范围逐渐触及到岳飞的后裔,这才发现岳飞的后裔与我的第一故乡邵阳和第二故乡广东惠州都大有渊源。岳飞虽然壮年被杀,但是子嗣兴旺,成年之子五人,分别是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霭。宋孝宗为岳霭改名岳霆,字应时,号君锡。
“派塑汤阴,共衍千秋宗脉;纪崇邵水,永振万卷书香。”就是这位被宋孝宗亲自改名的岳霆,其长子岳蹯,字念二,授朝请大夫,监承知金州兼内安抚使,他这一支后来辗转迁徙到邵阳。邵阳,史称“宝庆”。
据道光年间的《宝庆府志》和明崇祯九年(1636)修的《岳家祖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岳霆九世孙岳汝通由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沙河镇庐陵村迁到邵阳市铁炉巷经商定居。岳汝通的儿子岳仲富因避战乱又迁到邵东范家山镇洪桥村的田岳屋场,后又因战乱迁新邵雀塘镇的三塘冲。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岳仲富的后裔迁到邵阳市双清区一带繁衍生息。此后,岳氏后人先后修了十六座纪念岳飞的祠堂,其中现在保存得最好的就属岳飞纪念堂。民国时期,这里是“岳氏超群学校”。
相比于第一故乡邵阳,岳飞后裔与惠州的渊源则更早一些。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东江中下游地区,这里资源丰富,物产丰饶。岳飞被害风波亭后,岳飞眷属“徙家岭南”。南宋人洪迈所著的《夷坚志·岳侍郎换骨》:“绍兴十一年岁除之夕,岳少保以非命亡。其子商卿(岳霖,号商卿)并弟震同妻女皆羁管惠州郡,拘置兵马都监厅之后僧寺墙角土室内。”当时的兵马都监厅,大致在现在惠州的西湖之滨的中山公园一带,毗邻西枝江,是惠州的繁华之所在。根据岳珂所编撰的《金佗稡编》一书介绍,当时岳家一门流放到惠州的有岳飞之妻李娃,子岳雷、岳霖、岳震、岳霭,女岳安娘,及岳云、岳雷的妻子儿女。在惠州拘管期间,岳雷长子岳经出生,岳安娘也在流放期间出嫁。
由于年代久远,岳氏一门在惠州的生活情形已经很难考究。现在所能了解到的,只有傅伯星先生所撰的《岳飞正传》中的零星记载。《岳飞正传》第五十五回的标题便是“岳霖漳州抄佛经,岳雷惠州授蒙童”。岳雷,字发祥,号声甫,岳飞次子。十六岁进大理寺狱中服侍岳飞饮食,岳飞被害后以年尚幼得免死罪,随母亲发配岭南。岳雷育有四子二女,均出生在惠州,可见当时他们在惠州,还是有一定的自由。
而今,我已定居惠州西湖之滨。期间,我常常会思考,世间之事,总是得失并存,惠州人包容接纳了岳飞后裔,但却没有留下岳飞后裔。2013年8月,来自北京的岳飞思想研究会会长助理岳喜高先生来到惠州,希望能找到岳飞后人被“拘管”的地方和住所。奈何沧海桑田,宋代遗迹早已不存。邵阳虽然与岳飞后裔结缘较晚,但是子嗣繁衍甚多,人丁兴旺。
邵阳和惠州,虽然地域不同,岳飞后裔的故事也各有不同,但是受到的浸润却是一样的。两地之所以能成为英雄的沃土和革命的摇篮,诞生如此之多的名将,或许正是受到了岳飞精神的感召与滋养。
(周后运,洞口人,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