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

◆煮酒论史

素菜杂谈

刘绍雄

《墨子·辞过》曰:“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是坐享其成的“肉食者”,奴隶自然是“素食者”。《诗经·魏风·伐檀》中,素食的伐木奴隶愤怒地指斥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西周时代已形成荤与素的概念。然而荤素分野,素食成为独立的馔食谱系,是源自西周奴隶主在祭祀鬼神时的斋戒饮食。《礼记·表记》曰:“齐(斋)戒从事鬼神。”《论语》曰:“齐(斋)必变食。”变食就是要改变肉食,不饮酒,不茹荤,只“食菜果,饮素食”。有史料记载:每遇灾年,王莽就撤肉馔,换上素食。王太后劝他:“闻公素食,忧民深矣!”所谓素食,有别于先秦时代斋戒时生吃蔬果,它是烹饪好的宫廷素馔。

素菜历汉魏到南北朝已趋成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开列有蔬馔食谱,其中《素食》篇记录了葱、膏煎紫菜、薤白蒸等十一种民间素菜的烹调方法。唐宋时,商业发达,物产丰富,城市市肆素馔随之兴盛,尤以南宋为最。《梦粱录》记载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茶楼酒店中的素馔多达几百种,名贵菜肴就有五十多种。宋人著的《山家清供》《蔬食谱》中,记有民间的素食谱有苜蓿豆、蟠桃饭、萝卜面、东城豆腐等一百多种。宋代素馔已开始成为一种独特的烹饪技艺。除食用外,还具有一定的形色美。元明两代,素菜有长足发展。至清代,素馔进入全盛时期,已形成寺观素菜、民间素菜、宫廷素菜和市肆素菜四个素馔分支,各具特色。

寺观素菜大概起源于西晋时代的寺院。因寺院大多建于深山密林,人烟稀少,僧侣难以靠乞食为生,自己办起“香积厨”(寺庙厨房的名称),烹饪自种的蔬菜。起初僧侣还可以吃“净肉”,后来到南朝,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立下一腥不沾的规矩。萧衍曾三次弃皇帝宝座到建康(今南京)同泰寺“为奴”(为僧众执役),被时人称为“皇帝菩萨”。梁武帝虔守佛经不杀生的教义,不穿丝绸衣服,因缫丝要煮杀许多蚕蛹;颁行《断酒肉文》诏令,不准僧侣茹荤喝酒。自此寺院斋食之风沿袭不变。

寺院素馔到了明清时代已形成了一个品种繁多的菜肴谱系,如北京法源寺的口蘑锅巴、南京报恩寺的软香糕,镇江定惠庵的冬瓜素面等。传说乾隆下江南,到常州天宁寺,“主僧以素进”。皇帝“食而甘之”,且笑语曰:“蔬菜殊可以,胜鹿脯、熊掌万万矣!” (刘绍雄,武冈人,湖南省作协会员)

--> 2021-11-16 刘绍雄 ◆煮酒论史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16744.html 1 素菜杂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