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6日

◆第一视点

隐在深山人未识的宋代古村落

——绥宁唐家坊镇白沙古寨的发现

白沙古寨西槽门 唐文林 摄

白沙古寨航拍全景图 唐文林 摄

邵阳市梅研会、市民协考察组

近几十年,省内外学者兴起研究梅山文化的热潮,然而,关于古梅山区域,却众说纷纭。《宋史·蛮夷列传》称梅山区域“东起宁乡县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砦,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并有白沙砦设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的记载。《宋史·地理志四》“武冈军”条下小字注:“熙宁六年(1073),废白沙砦,置关峡、武阳、城步三砦。”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的武冈县为邵州所辖,说明白沙砦位于今邵阳西部县区无疑。邵阳西部县区现有几处叫“白沙”的地名,分别是新宁金石镇白沙村、绥宁县唐家坊镇上白(沙)村与白沙村、城步苗族自治县威溪乡白沙村。

邵阳学院胡克森教授的论文《〈宋史〉所见古梅山区域考论》,认为梅山西部的“白沙砦”应该在今城步儒林镇至绥宁武阳这一带的某个地点上,因为“一废三设”必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唐家坊镇白沙村或威溪乡白沙村均有可能是古白沙砦所在地。

为了查清楚古白沙砦的确切地址,今年8月27日至28日,邵阳市梅山文化研究与传播协会组建一个调研考察组,由张千山、苏敬华、胡克森、曾维君、唐文林、曾胜程等6名专家学者组成,前往绥宁唐家坊镇白沙村和城步威溪乡白沙村实地考察。考察组经过认真调研考察,后又反复比对史料,认为北宋前期修建的白沙砦应在威溪乡白沙村。这次考察带来意外惊喜的是,在唐家坊镇白沙村发现了一座有着840余年历史、且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特色村落。

唐家坊镇白沙古寨是按军事安保要求设计和建造的。整个古寨面朝东北,依山傍水,南北走向的石板官道及水渠宛如一条玉带围护在寨前。原院落分为三个槽门,各槽门均有一个空坪作为演练兵场,每个空坪前面都有一个戏台,做村务议事演戏之用。每条槽门的大门都是按军事要求开设的,是院落进出的唯一通道。院后则有一条横道,跨连三条槽门;有巷道通后山,作为危急之时的后退之路。寨堡内六纵三横九条巷道将整个寨子联系起来,巷巷相通,家家相连,屋檐叠屋檐。院内人行道都用花岗岩及鹅卵石铺垫而成,雨天穿布鞋可走遍全村。村内有三条阴涵沟、九处池塘及六口古井,为族人提供了生活用水便利,也是防火用的必备水源。

古寨现存上百栋古建筑,有清雍正年间修建的中门戏楼、丁家头槽门及凉亭、中槽门、下槽门、窨子屋、古仓楼等。民居多为明清时期修建,门头、门框上有楹联。古寨中间的石禾塘曾建有鼓楼,是寨子的活动中心。现鼓楼前坪的石质地坪还保留完整,下槽门前坪还保存有旗杆石及上马石。

据白沙古寨村民介绍,这里绝大部分村民姓袁,其祖先是受朝廷派遣,来此戍守的。考察组成员又查阅了《袁氏族谱》和当地学者撰写的《白沙志》,发现袁氏第一代先祖袁均让(小名七郎)携子袁进现、袁进琦,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自邵州高坪(今新化)侯田、梅城迁来绥宁镇守武阳寨(苏家洲),分管莳竹土居人的有关事务。淳熙八年(1181),袁进现授指挥司,坐镇莳竹。然后,袁均让儿子进琦、进现及孙儿通书、通诗、通礼于白沙建村。袁氏家族来此之前,白沙是当时土居氏族的聚集之地,可能已具一定基础。袁氏族人进居白沙寨之后,也选择了这里做为主要屯兵和居住之所。屯兵之后,袁进琦、袁进现在原有古村落的基础上,对其依据军事要求进行了部分改造,后经袁氏家族累世扩建,逐渐构成现在的规模。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在绍兴十一年(1141),武阳寨驻兵300人,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将这300人平均分于武阳、岳溪和绥宁三寨,朝廷采纳了这一建议。淳熙距绍兴不过30多年,驻军情况应该也差不多,说明白沙古寨作为宋代梅山地区的重要军事寨堡是有据可依的。

白沙古寨这个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古村落,由于各种原因,一部分古建筑拆除改建成现代欧式风格的新民居,有的已经被当成“空心房”拆除,非常可惜。好在其整体格局尚未破坏,现存的上百栋古民居建筑、雕刻美学价值较高,不仅具有很好的文物保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更对研究宋代梅山地区的军事历史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白沙古寨无论从规模、古老性、建筑和雕刻价值、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综合而言,均不逊色于湖南其他中国传统村落,甚至文化保护价值更高。建议绥宁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将白沙古寨作为传统村落、历史文物、梅山文化遗存好好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并与绥宁其他古村落和旅游景点连成一条旅游路线,推动绥宁旅游产业和乡村振兴的发展。

(撰稿人:胡克森 唐文林 曾胜程)

--> 2021-11-16 ——绥宁唐家坊镇白沙古寨的发现 ◆第一视点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16742.html 1 隐在深山人未识的宋代古村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