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用“三湘四水”代表湖南。“四水”,大家都清楚,指湖南省境内的湘、资、沅、澧四大水系。而对“三湘”之名,自古就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三湘”指湘乡、湘潭、湘阴等三个县;有的说“三湘”是就湘江的上、中、下游而言,分别指漓湘、潇湘、蒸湘;也有人采用宋代大儒朱熹的说法,以潇湘、蒸湘、沅湘为“三湘”。清代重臣陶澍则以潇湘、资湘、沅湘为“三湘”,并称此为不可改变的定论。
魏源认同朱熹的说法,而对陶澍“不可改变的定论”持怀疑态度。作为主张“善治民者不泥古”“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改革家魏源,对朱熹的说法,他认同但决不会盲信盲从;而陶澍,是他十分尊崇的幕主、伯乐,且与魏源祖孙三代有世交之谊,他不忍心轻易否定陶澍的“定论”。但是,他又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学者,不愿“三湘”所指众说纷纭的状况继续下去。为此,在1830年前,他利用考察湖南水利、遍游“三湘四水”之机,作了一番周详的考究。通过实地考察,并借助《宝庆府志》《水经注》等典籍史料,魏源认为,“资湘”又名“潇湘”,因资江上游在武冈地段有条支流叫“潇溪”,那一片地方称为“萧地”。同时,他还纠正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看法:“柳宗元别指永州一水为潇,遂以蒸湘为潇湘,而三湘仅存其二矣。”魏源虽然考察得有根有据,但还是专门给舆地世家出身的同乡好友邹汉勋写了一封信,听取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邹汉勋收信后,从《山海经》《水经注》的注解,以及武冈方言乡音,考定“潇湘”与“资湘”名实相同,二湘实为一湘。
得到邹汉勋的一致看法后,魏源写了三首排律《三湘棹歌》,推翻了陶澍“不可改变的定论”,认定了朱熹的说法,正式以资湘(或称“潇湘”)、蒸湘、沅湘为“三湘”正名。他在诗前小序中说,写《三湘棹歌》的动机,是“匡正三湘旧说之失,寄湖山乡国之思”。三歌分别题为资湘、蒸湘、沅湘,内容各有侧重,资湘侧重写竹、蒸湘侧重写水,沅湘侧重写桃花。
1843年秋,邓显鹤出版新著《沅湘耆旧集》,给魏源寄去一部。魏源见诗集“包括全楚,体大思精”,给邓显鹤回信建议把书名改为《三湘耆旧集》。他认为,注入洞庭湖的水流很多,但最大的三股分别是蒸湘(湘江)、潇湘(资江)、沅湘(沅江),“三湘”才能代表整个湖南(全楚)。在信中,魏源再次对“三湘”所指和“潇湘”即“资湘”等问题,进行了探究。他说:“其实,潇水古人亦不能指定。源谓即以朱子‘三湘’之说推之,蒸湘、沅湘之外,资水亦可当潇,缘邵水入资,邵、潇二字同音,援蒸水入湘之例,则资湘即潇湘也。如此,则‘三湘’皆有着落……”
(作者系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