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区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必然之举。由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提出,市城管执法局办理的0069号提案《关于推进我市城区垃圾分类工作的建议》,将在市政协2021年度重大民生提案公众测评活动中接受广大委员及市民的投票。
市城区2020年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牵头、示范片区带动、全民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运行格局。去年基本实现了“四个全覆盖”,即宣传发动全覆盖、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前端设施投放全覆盖、分类指导全覆盖。
为尽快实现我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目标,提案建议: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力度,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密集、反复的宣传引导,特别是要突出对分类意识、分类方法的规范与宣传,潜移默化地改变群众习惯;加强垃圾投放现场指导,突出社区的主体作用,加强社区专业人员培训,指导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酌情新建或改造垃圾箱房、垃圾桶站等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设置垃圾分类引导指示牌,并明确分类收集主体,实行分类收集;建立垃圾分类长效保障机制,出台相关生活垃圾分类配套制度规范,足额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相关经费,并将垃圾分类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对县市区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评比;探索推进“互联网+垃圾分类”运用,探索建立垃圾分类智慧回收系统,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奖励机制,激发普通居民的参与热情。
2021年以来,针对提案所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市城管执法局持续稳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制度建设统筹推进。根据《湖南省2021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办法》等,起草并出台了《邵阳市2021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邵阳市2021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各区均相应成立了分类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严格的督查机制。市、区、街镇均成立垃圾分类专职机构,落实专职管理人员。
宣教工作有声有色。扩大社会影响,开展了邵阳市垃圾分类吉祥物征集等主题赛事活动和垃圾分类进校园主题活动。加强舆论引导,全市各媒体共推出稿件130余篇。创新宣传形式,大祥区将垃圾分类知识做成手机铃声的经验在全省得到推介。开展业务培训,2021年度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培训班参训人员近300人。
示范创建有序推进。计划到今年年底,市城区至少9个街道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大祥区建立党建引领生活垃圾分类共建共享体系,由社区827名党员志愿者挨家挨户发放宣传手册、普及知识,构建基层共建共治共享的垃圾分类体系。双清区样本亮点有新有形,利用肖家排社区原有垃圾房,改造为简易版的环保小屋,达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效果。北塔区把党员、居民、单位及社区组织等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从源头规范居民垃圾分类行为,对垃圾分类责任到人。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设三个示范点,科学合理布局相应数量的分类投放设施。
督查考核有条不紊。严格按照《2021年度邵阳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对各县(市)区、有关市直单位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7次督查考核,同时纳入绩效考核,已下发督查通报4期。
源头减量稳步推进。提倡绿色办公,推进无纸化办公,使用循环再生办公用品,限制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加大“限塑令”专项整治,配合商务部门、文化和旅游部门引导餐饮服务提供者使用食品级塑料制品、可降解替代品。不主动提供一次性消费用品,市文旅广体局推动旅游星级饭店带头取消使用一次性日用品。从2021年第一季度至三季度,其他垃圾处理量下降了6.8%。
收运体系逐步完善。城区餐厨垃圾由恒朗公司同市城区2200余家餐饮企业、机关学校工厂食堂等签订了餐厨垃圾收运处置协议,共发放餐厨垃圾桶6500余个,每天收运处置量达100余吨。邵阳市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运营单位的招标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预计2021年年底可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可回收物由市供销社实现“资源回收网+生活垃圾收运网+城乡供销体系网”三网融合。对邵阳市垃圾分类新模式全面推广,先启用试运行项目。在双清区、邵东市、武冈市进行试点,2021年底全市推广。大祥区、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设完成有害垃圾暂存点,其他区的有害垃圾暂存点正在规划建设当中。
立法保障协调推进。市城管执法局已向市人大城环委专题报告了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工作,完成了《邵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立法项目报送。市司法局正在编制2022年立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