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战友给我发来一个视频,是原北京军区司令员、“红色尖刀连”连长王成斌将军向“红色尖刀连”干部战士的一段讲话。他也是我的老首长。
1971年11月,我和29军司令部骆参谋,跟随军长王健行将军到92师驻福建南安某团二连,即“红色尖刀连”蹲点,调查总结二连是怎样用连队的光荣历史和“尖刀精神”激励搞好军政训练的。王健行军长是一位脚踏实地的老将军。一来到“红色尖刀连”,他就把床铺和战士搭在一起,同战士一桌吃饭,一起摸爬滚打训练,一同挑水浇菜洗猪栏,一同出早操打篮球。他要连长、指导员组织全连指战员重温连队的光荣历史,他站在队列的前头,和战士一同参观了二连的荣誉室。
二连于1939年组建,参加过胶东保卫战、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福建等大小战役战斗110余次。1964年夏天,七班参加信阳全军大比武,五项基础战术全优,总分第一。1965年9月,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尖刀连”荣誉称号。连队先后荣立6次集体一等功、10次集体二等功、19次集体三等功……连队坚持用光荣传统和“尖刀精神”激励官兵,陈列在荣誉室的拼弯的刺刀始终锃亮耀眼,见证二连以少胜多的阻击战奇迹。
那是1946年深秋,在胶东掖县粉子山阻击战中,二连扼守前沿阵地象山。11月8日,猛烈的炮声、轰炸声打破拂晓的寂静,敌军仗着全副美式装备的优势,成连成营向象山猛烈进攻。连长刘忠明负重伤了,指导员李悟指挥战斗,完成了第一天阻击任务。但敌人的炮火更猛烈了,指导员左臂被弹片击中,他忍着剧痛扶起掷弹筒,用一只手臂拼命向敌群投掷炮弹,鼓舞了全连战士英勇杀敌,敌人一个个在阵地前倒下。11月10日是战斗最残酷的一天,敌人用炮火封锁了交通道,连里没有援军和弹药,伤亡惨重,班长马文礼肠子被打出来还继续战斗。弹药打完了就用刺刀拼,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打,枪托打碎了就用石头砸,石头没有了就用牙齿拳头与敌人搏斗。全连最后只剩下7人,坚持三天四夜,打退了敌人27次冲锋,打死打伤敌人3000余名,守住了象山。这7人被称为“象山七勇士”,这把刺刀是7人中的一人带下来的。二连被胶东军区命名为“象山连”。拼弯的刺刀就成了连队的建连兴连之宝,新兵到连队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听这个故事。这个连的干部战士都经历过严苛的训练,都要求自己当最好的尖刀,做最好的士兵,在每一件事情上都争先争赢。
王军长在“红色尖刀连”住了半个月,总结了二连抓好光荣传统教育、学好本连连史的经验,向29军进行了推广,掀起了学习“红色尖刀连”的热潮。
我跟军长在“红色尖刀连”,受到了震撼心灵的军史教育。在我以后近二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不管职位怎么变动,我总是以“红色尖刀连”的“尖刀精神”,把工作做到最好。转业回邵阳,我仍然以“尖刀精神”,把担负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退休后担任市关工委主任十年,我还是以“尖刀精神”带领市关工委创建了全国先进单位,我也获得了“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现在还是坚持“尖刀精神”,经常采写一些有关党史、军史的故事,向青少年传播红色基因。
“红色尖刀连”的“尖刀精神”传播影响是广泛深刻的。城步有40多名战士,当年在“红色尖刀连”所在团。由于全团掀起了学习“红色尖刀连”高潮,这些战士退伍带着“尖刀精神”回到城步,都成为农村基层建设的骨干,有些还当上了县、局领导。
(伍想德,原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