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在毛泽东诗词作品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当属长征诗词,而长征诗词中最著名的当属《七律·长征》一诗。几十年来,唱和《七律·长征》的作品数以千百计,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袁国平的唱和诗。
袁国平(1906-1941),原名袁裕,字醉涵,邵阳县范家山(今属邵东市)人。他出生于一个弹匠工人之家,幼时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少年时即工诗善对。他在邵阳循程高小(邵阳市六中前身)就读时,曾写下过《登佘湖山二首》。其一:“万山围绕乱如麻,何处登临望眼赊。堪羡高峰能独立,巍然不被晚霞遮。”其二:“山势高撑可摘星,游人来去不曾停。高瞻远瞩谁知我?将谓来庵听佛经。”不仅格律精严,而且意旨深远。
袁国平自循程高小毕业后,考入湖南第一师范。袁国平考入一师时是1922年,此时毛泽东正在一师教书。袁国平或许那时便认识了毛泽东,受到毛泽东的影响。袁国平在一师期间爱好文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深受田汉的赏识,曾留下“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联语。
袁国平从湖南一师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四期,在校期间加入中国产党。黄埔军校毕业后,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在攻克武昌等战役中智勇双全,表现出色。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接连参加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担任过广州起义余部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党代表。期间,袁国平曾给母亲寄回一张照片,背面写道:“此行也,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以博一快。他日,苟若成仁取义,以此为死别纪念;万一凯旋生还,异日与阿母重逢,再睹此像,再谈此语,其快乐更当何如耶!”诗一样的语言中,洋溢着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广州起义失败后,袁国平曾潜回邵阳,在新邵籍幼年好友袁政德家短住。袁政德与袁国平年龄相仿,既是同宗,又是同学,两人老家相距仅五六里路程,两家在邵阳市区的店面又紧挨在一起。袁国平少年时还曾救过掉落邵水的袁政德。因此两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据袁政德回忆,袁国平避居期间写过不少抒怀诗篇。临别之际,又写下一首《涉足》相赠:“有机乘机起,无机暂时伏。君问何处去?申江且涉足。”虽是赠人之作,揭露的却是袁国平自己的心迹,他此行正是要去“申江”(上海)寻找党组织。几十年后,年迈的袁政德曾写诗回忆袁国平:“忆昔同游邵水滨,少年英俊羡超群。中原百战多奇绩,万里长征建巨勋。抗日胸怀除国耻,燃萁妖火毁干城。雨花台上埋忠骨,常使黎民泪满襟。”
袁国平在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被派往中央苏区担任中共湘鄂赣特委宣传部长,后转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袁国平从毛泽东一师的校友、学生一跃成为他手下的得力干将。当时红军创办了《红星》《战士》等刊物,袁国平撰写发表了不少高质量的稿件。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从中央根据地开展战略大转移。曙光在前,胜利在望,毛泽东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随后,袁国平写下了唱和诗:“万里长征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最喜腊子口外月,夜辞茫荒笑开颜。”
与毛泽东的原作相比,袁国平的和诗显然要略逊一筹,不仅格律不够精严,而且意境营造、遣词用字都要逊色一些。但不可否认的是,袁国平的和诗与毛泽东的原作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同样写得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如首联“万里长征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即写得境界雄阔,充满豪气,简练生动地传达出红军威武之师坚韧不拔、所向披靡的精神风貌。
《七律·长征》问世后,唱和之作源源不绝,但这些和诗很难超越袁国平的作品。究其原因,要么是他们没有袁国平亲历长征的深厚体悟,要么是他们没有袁国平这么高超的诗艺才华,而最重要的是他们没有袁国平在毛泽东身边长期工作的机遇。长征期间,袁国平已是当时红军的高级干部,这使他有机会战斗在毛泽东身边。袁国平的这种经历和地位,使他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感情,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毛泽东诗歌的内涵,这是其他的唱和者无法比拟的。几年后,当党中央在研究新四军政治部主任人选时,毛泽东并没有选择项英推荐的人选,而是亲自点将袁国平,称“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能担负独立工作”。这也证实了毛泽东对袁国平的熟悉、信任与欣赏。
(张东吾,邵阳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