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意正浓。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油菜花、桃花开得正艳,蜿蜒的扶城河静静地流淌着,离河不远处,矗立着一栋名为“新铺里”的木房子。
“新铺里”生态环境独特,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和田园风光。木屋阁楼上就是主人杨光清自建的“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里面收藏着他花费30多年心血所搜集的520件珍贵农耕文物。其中有清代同治年间收租的官斗、苗族渔鼓筒、民国老皮箱、清代洗脸架,苗族地区的砣钻、绵锯、松油桶、桐木梆等。
“这些文物藏品中最珍贵的就是它,是红军长征过丹口时送给我奶奶的。”杨光清指着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郑重地告诉记者。随着杨光清的讲述,一个老百姓与红军的故事缓缓展开……
1934年秋,湘江战役后,红六军团西征,从广西进入城步。9月11日,红六军团第五十一团第三营营长周仁杰带领的部队,在丹口太平村莲花桥头与从城步县城方向追击过来的敌人发生遭遇战。红军以少胜多,击溃敌人,并继续西进。他们途经下团村杨锡成、吴老福(杨光清的爷爷和奶奶)开的“伙铺”时,稍作停顿。
当时34岁的吴老福是个苗医,看到几位红军伤员急需治疗,就用苗药为他们处理伤口。营长周仁杰非常感谢吴老福一家的帮助,第二天部队离开时,在她拒收银元的情况下,将这盏马灯送给了她。
马灯虽然锈迹斑斑,但保存比较完整。玻璃罩正面凸印马灯商标图案,图案下方有“美最时”3个字。底座镌刻着汉字“大茂行”和英文大写“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美最时”马灯是当年德国制造商在我国青岛制造,民国时期普遍配备于军队。“在当时,这种制造精美的马灯,售价抵得上一个劳动力一个月的收入。”杨光清介绍说。
就这样,马灯留在了吴老福家,一代一代这么传了下来。“红军首长交给我奶奶之后,我奶奶又交给我妈妈。现在我又传给我的儿子。”杨光清认真的样子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
小小马灯,不仅铭刻着红军与广大群众的鱼水深情,也见证了杨光清家的产业——“新铺里”的发展历程,及保管方杨家一代一代的生活变化。
如今,“新铺里”在杨光清的儿子杨昌鑫的掌管下,早已扩大了规模。2017年,在老式木屋的旁边,杨昌鑫斥资近百万,修建了一栋木质材质的新楼。2020年,这栋楼的一楼被设立为“城步红色故事讲习堂”,杨光清也担起了传扬城步红色故事的重任。“以前只是一家普通的农家乐,现在已成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湖南省四星级休闲农庄。”杨昌鑫介绍说,自己也从个体经营业主,走上了公司的发展之路。
随着“新铺里”的发展,杨家的生活也越来越美。“2007年,‘新铺里’开张时,家里人出行全靠一辆摩托车。现在好了,不仅修了新房子,还买了小汽车。”杨昌鑫开心地告诉记者:“开张那会,客人基本都是邵阳地区的。现在,客人来自五湖四海,已经接待过来自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客人,还有19个国家的外国游客。”
这盏见证了军民鱼水情深的马灯,映照出了历久弥新的长征精神,也照亮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正如杨光清所说:“87年的历史巨变,马灯见证着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从过去旧社会没衣穿、没饭吃,到现在丰衣足食,生活越来越美,国家也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