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桥,家乡人们习惯称作“屋桥”。
新邵三溪屋桥入口处有一副对联:“古刹近宫樯,於焉咏,於焉游,山色溪声堪悟道;故园成市镇,或欲藏,或欲憇,霜晨月色免迷津。”这副对联绘声绘色地刻画出了三溪桥这块宝地的自然美和人文美。这副对联虽然没有标注作者名称,然而把三溪桥称为“故园",作者必然是三溪桥人或大同镇人,写三溪桥从乡野变市镇,作者应是一个远离故土的游子。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当局为了抵御太平军,设置团练,以团统领各村,以三溪桥为中心方圆五百平方公里由大同团统领。至宣统二年(1910年),大同团改设大同镇,镇治机关设立于三溪桥,全镇管辖地域包括现在新邵县的坪上镇、大新乡、龙溪铺镇以及现在冷水江市的大部和新化县、涟源市的少块地方。加上1902年创立的大同高小学堂最终落户三溪桥,随后不久又升格为中学,其办学成果名震三湘大地,三溪桥成为了大同镇的文化教育中心。这些条件极大促进了三溪桥的经济发展和繁荣,三溪桥逐步变成了市镇,对联作者重归故里,感慨万千。
三溪桥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长期受着大同文化的熏陶,乡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闻名遐尔的大同高小学堂,紧靠街道,校园雄伟壮观,是三溪桥的核心区。三溪屋桥多姿多彩,它横跨三溪河,贯通南北。寺庙有三溪寺,位于大同高小校园内,有甘露寺坐落清江岭上。古茶亭有黄板桥茶亭、清江岭茶亭、黄茅冲茶亭,是过往行人歇脚的场所。浩瀚的古建筑群文昌宫,后成为了大同镇镇治机关。三溪桥自然景色十分秀美,三溪河水清澈见底,清江岭上古木参天,河流两岸良田千顷,浪花中一条条木排竹筏悠然漂荡。只要停步三溪桥上,抬头远望,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尽收眼底。这些自然美、人文美勾起了众多文人骚客的情趣与遐思,三溪屋桥对联作者就是其中之一。
1952年,毛泽东同志给他湖南一师的同班同学钟壮湘先生的书信中,写上了“三溪桥”三个苍劲飞扬的大字。如能重修三溪屋桥,桥头冠上毛体“三溪桥”,将意义非凡。
(晏胜利,原邵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