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日报记者 朱杰 通讯员 张红彬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市发改系统主动服务全市经济工作大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完成“六保”任务,全力推进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落地落实,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规划引导、注重谋划研判,在宏观经济调控上取得新成效。科学编制完成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督促完成了36个专项规划、28个重大课题研究;牵头编制全市综合交通、西部生态圈等9个专项规划。认真编制和组织实施年度计划,坚持月分析、季研判,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跟踪、监测和预警,特别是疫情期间,牵头建立服务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联席会议制度,科学精准分析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完善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制定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出台了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促进消费升级等专项政策。同时,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和社会民生五大领域,谋划“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955个,总投资将近1.3万亿元。邵永高铁、新新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入国省“十四五”开工项目,2021年上半年将开工建设。
狠抓疫情防控、推动复工复产,在促进经济回升上取得新成效。疫情防控期间,一手抓口罩生产供应,一手抓口罩市场投放,在较短时间内,将全市口罩生产企业从2家发展到28家,日产能从3万只提升至879万只,全市累计投放平价口罩2900余万只,其中儿童口罩300多万只。复工复产阶段,在全省率先推进园区、企业和重点项目复工复产,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和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的具体措施》及相关专项扶持政策。抓好保供稳价工作,出台疫情防控期间保供稳价相关措施,强化粮油米面、肉蛋果蔬、医疗物资、水电气等民生商品和防疫医药品价格监测;及时启动价格联动机制,全市累计向273万人次困难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22亿元。落实阶段性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用水成本政策,切实降低人民群众生活成本和实体经济运营成本。
坚持创新引领、促进供给升级,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出台了《邵阳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全市产业投资增长18.4%,居全省第2位,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62.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9.2%,居全省第3位。邵阳经开区获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武冈经开区、新邵经开区获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宁庆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三一专汽总产值突破140亿元,刷新了邵阳单个工业项目产值突破百亿的历史记录。园区建设成效明显,“135”工程升级版加快推进,全市建成标准化厂房220万平方米,新增投产企业180家,实现产值75.6亿元,新增就业1.6万人,三一配套产业园建成投产,新经济产业园开园运营,三一生态智能产业园及汽车试验场、邵阳智能终端产业园、东盟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或建成。服务业支撑能力稳步提升,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4%,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1.4%,居全省第2位。农业基础继续巩固,全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743.93万亩、总产量323.96万吨;犬木塘水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为湖南省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水利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新增粮食产能、“四水治理”、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一批重大农林水项目有序推进,农林水畜牧3大块项目获得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6亿元。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弱项,在三大攻坚战上取得新成效。易地扶贫搬迁全面收官,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搬迁入住率、拆旧复垦率、产业覆盖率实现三个100%,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验在全国推介。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突出问题整改,隆回小沙江石材行业全部关停退出,获国家和省长江办的充分肯定。做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组织开展了市2020年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暨邵阳市建筑节能和科技展示会活动。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对政府投资项目从严把关,建立专项债券联合督查机制。
积极争取资金、狠抓项目建设,在扩大有效投资上取得新成效。积极争取资金,全年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项目200多个,获批资金30多亿元,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项目68个项目,获批资金87.05亿元,为23家疫情防控重点企业争取专项再贷款1.81亿元。扎实抓好项目建设,全市28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78.38亿元,为年计划的105.13%,85个项目实现投产或单项投产,其中208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41.29亿元,为年计划的106.33%;24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7.65亿元,为年计划的181.33%;省“五个100”工程的6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5.06亿元,为年计划的136.54%;2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3个重大产品创新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引进“三类500强”企业项目11个,科技创新人才9人。邵阳高铁南站、白新高速、永新高速、城龙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5G建设加快,全市开通5G基站1566个,完成市定任务的108%。
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在释放市场活力上取得新成效。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三集中三到位”改革;着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容缺承诺”审批制度改革,12个县市区、邵阳经开区入驻省工改审批系统。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推进邵阳东盟科技产业园和中非产业园建设,打造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包装策划了2020年产业招商项目;紧密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包装开发招商引资项目149个。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1+7+10”工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信用信息共享交换。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公共服务,在提升保障水平上取得新成效。坚持就业优先,出台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政策,推动返乡创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全年新增城镇就业4.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万人。做好能源保障供给,疫情防控期间,全市能源供应不断档、不停摆。迎峰度夏期间,用电保障依然有序有力;迎峰度冬以来,积极协调电煤调运、外电入邵和天然气供应,科学组织和推行有序用电,确保了民生用电不受影响。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大力支持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领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十七中异地新建项目有序推进,第二批芙蓉学校4所建成、8所开工,义务教育消除大班额任务超额完成;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81个;新建社会足球场54个,完成率排名全省第三。扎实做好粮食轮换工作,收购任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