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刚,这次新闻上讲国家紧急调集武汉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血浆用于救治河北的重症患者,可见血液对我们的健康有多么重要。现在我虽然不能再献血了,但是你一定要坚持下去。”1月18日,新邵县新田铺镇长冲铺中学退休教师毕勇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道。
现年62岁的毕勇,从2003年至2018年,16年间无偿献血78次,总献血量达到25300毫升,相当于全身血液换了5次。继荣获2014至201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后,2020年,他再次获此殊荣。2009年初,毕勇还在新邵县红十字会签下了器官捐赠同意书。
毕勇出生于新邵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科研人员,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家庭的熏陶下,毕勇努力读书,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说起自己第一次献血的初衷,毕勇觉得有点愧疚。2003年1月2日,他路过邵阳市人民广场,看到有一辆献血车停靠在路边。当时他心想着:到车上验个血,既可以查验自己的血型,还能够免费体检,何乐而不为?“当时是抱着免费体检的心态上了车,检验以后发现自己的身体特别棒,但第一次只献了300毫升的血。”毕勇说。
通过第一次献血,毕勇了解到献血不仅对自己的身体有益,还可以挽救他人生命。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别人讲述了“新邵献血第一人”黄日强的优秀事迹后,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做一名献血志愿者。
2017年7月13日前,毕勇都是献全血,一年只能献两次。得知捐献血小板可以帮助凝血功能差的患者,毕勇又开始每月两次血小板的捐献。
为了让身边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毕勇经常在同事、亲友中发动志愿者。在他的发动下,已有50多名志愿者成为了无偿献血积极分子。
毕勇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拉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大儿子目前在深圳工作,每年两次献血已成常态。小儿子毕志刚受父亲的影响也很大。在他18周岁生日那天,父亲带着他来到市中心血站,用献血400毫升作为“成人礼”。如今,21岁的他,已献血10次共2700毫升。
“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我申请献到了60周岁。”毕勇说,“虽然现在不能继续献血,心中有点遗憾,但我将积极投身于无偿献血有关的公益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