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一生著作等身,仅传世作品便超过了一千万字。而在这些作品中,最独特的当属他参加科举考试的考卷。
魏源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但科举之路却异常崎岖。据《魏源大事年表》记载,魏源九岁开始应童子试,二十岁考取湖南拔贡首次赴京应试,此后他于二十六岁、二十八岁时两中顺天府副贡生,二十九岁时中顺天府乡试第二名(清代南方人可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顺天府乡试,但最高只能得第二名,故称“南元”),可谓开局良好。但此后魏源考运转差,三十六岁、三十九岁、四十二岁时连续三次在京参加会试不中,直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已经五十一岁的魏源才中进士,却因试卷模糊被罚停殿试一年。魏源一生先后九次入京参加乡试、会试、殿试,在科举之路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魏源科举之路的艰辛,在他的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他早年的诗歌《秋试下第柬筠谷兄》:“此身未洗蟠泥旧,孤枕翻欣入梦哗。变化谁知天地意,深山大泽郁龙蛇。”虽然描写了他在长沙参加乡试失利的失落,但依然对前途充满希望,对“跳龙门”信心十足。而他的《京师冬夕》一诗:“壁立空瞻数仞墙,冬宵无酒更他乡。生徒散去风闪烛,僮仆睡酣雷殷床。从古饥寒皆得力,吾生艰苦愧虚尝。辞家王粲真何事,岁晚空令梦北堂。”则写尽了他在京城落第后家徒四壁、穷困潦倒、饥寒交迫、落魄无依的心酸生活。在《接家书喜舍弟归自江南》一诗中,他更有“饥寒三载归,南北万里程”“频年家食缺,一身尤悔萦”之语。对于科举考试,魏源真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当然,这种艰苦卓绝的科举生活,也并不是全无益处。这使魏源有机会广泛地接触社会底层,开阔眼界,促成他思想上的成熟。
魏源的科举之路虽然很不平坦,但他毕竟挤过了“独木桥”,考中了南元,最后还成了进士。虽然没有得到头彩,但总算得到了“安慰奖”。按照明清科举制度,乡、会试考生书写墨卷后,由誊录人员用朱笔誊写,叫做硃卷,也叫朱卷。硃卷不书姓名,只编号码,使阅卷者不能辨认笔迹。发榜后发还考生,中式者往往刻以送人。魏源这两次中式后,均按照当时的习俗,刻印了硃卷赠送亲朋好友,这也使得他的考卷能够流传下来。在顾廷龙先生主编的《清代硃卷集成》中,便收录了魏源这两份硃卷。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份硃卷都保存得极不完整,南元卷只保存了履历,进士卷只保留了一篇策论。
履历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简历,但比简历内容要丰富很多。魏源的南元卷履历包括四块内容:一是记载魏源本人及家庭情况,涵盖了上自始祖万一公、下至兄弟子女、旁及伯叔近亲等上百名家庭成员;二是记载魏源的业师情况,包括李春湖、汤敦甫、黄玉衡、张铁桥等四位老师;三是记载魏源的考试成绩,魏源在顺天府乡试中式第二名。四是记载考官的评语。四位考官不仅给出了“荐”“取”“中”等批语,还有“陈言务去,清光大来”“笔力清刚,精采焕发”“超心研炼,灏气流行”等批语,本房总批中更有“披一品衣,抱九仙骨。其才识足以包涵群籍,其笔力足以扛举千钧,析理如茧丝牛毛,制局如铜墙铁壁”“韵语典丽矞皇,经义渊雅醇茂,策对千言滂沛”等语,极尽褒奖。魏源的才华由此可见一斑。
魏源的进士硃卷只保留了一篇策论,策论类似于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在这篇题为《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的策论中,魏源一开头便开宗明义地提出:“生材者,山之性,毋以不材诬山也。”而在文章结尾,魏源作出结论:“观生才之难,则知育材之不易,其慎毋再寻斧斤焉可。”这篇文章虽然只有一千余字,却观点鲜明,论述透彻,结构严谨,体现了魏源重视培育人才、爱护人才的思想。但让人意外的是,在魏源的这份硃卷上,仅有本房加批的“劲扫千军,倾倒三峡”八字,并无其他考官批语。
硃卷无言,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推想,魏源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科举考试中碰壁、搁浅,可能真正的原因还是他的思想过于犀利,不为抱残守缺的执政者所喜吧。而魏源考卷中那超迈时代的独特思想,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所在。
(张东吾,任职于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