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回县桃花坪街道雨山完全小学教师刘春芳,1999年中师毕业后登上乡村学校讲台,一站就是21年。如今,她已从孩子眼中的“美女姐姐”变成了“老师妈妈”,可她初心不改,无怨无悔。正如她所说,“教育如种花,教师的职责就是让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在温暖的阳光里绚丽绽放,用逝去的韶华留住春的芬芳。”
采访中,说起刘春芳,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能说出些“令人佩服”的事。
1999年,家在隆回最南面雨山乡的刘春芳走上教师岗位,却被分配到了最北面的鸭田乡莫家小学,两地相距90多公里。那时交通不便,每周回家与返校是她最辛苦的事。途中得转乘几趟车,转候车得花费近10个小时。遇到恶劣天气,或者过了客车发班时间,搭货车、摸黑赶夜路是少不了的。
刘春芳说,交通不便仅是一个难题,莫家小学过于偏僻,生活物资都要走路去8公里外的鸭田街上购买,在学校有时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刚去学校那阵,奔波忙碌的工作、生活令她身心疲惫,加上乡村疏于管教的顽皮孩子多,非常不适应,一度萌生了离职的想法。
“最终让我决心留在那里奋斗的是家长和学生送来的一篮子土豆。”刘春芳回忆,那是一个星期四,周日返校从街上带来的米、菜告罄,本想放学后去鸭田街上购买,谁知一阵骤雨阻挡了去路。正在手足无措时,一位家长和她的儿子,戴着斗笠从大雨中走来,给刘春芳送来一篮子土豆和几个鸡蛋。这场景顿时让刘春芳感动地流下泪来。
刘春芳说:“经历了这一幕,当看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我不忍心离开,即使要穿过大半个隆回,即使生活很艰苦,也要留下来,好好教这些山里的孩子。”
接下来的几年,刘春芳辗转在鸭田乡的几所学校任教,成了颇受山里孩子喜爱的“美女姐姐”。她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和对教育的执着追求,赢得乡亲的赞誉和社会的认可。
2003年,刘春芳父母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亟需女儿的照顾。她只好申请调回雨山。
这一年,她在雨山完小担任一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开学不久,她发现班上一个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儿童,总是一个人独处且不说话。原来这个并非哑巴、性格孤僻的孩子有自闭症倾向。刘春芳了解情况后,就联系家长,商讨对策。说服其父母一人回家陪伴孩子,带孩子进行对症治疗。刘春芳平时也特别关注这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经常想办法引导他开口聊天。经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孩子渐渐解开了心结,情况有了明显好转。
当有一天听到孩子从喉咙里发出的细弱话语,刘春芳禁不住一把抱起孩子激动地说:“好孩子,你终于肯开口说话了。”到二年级时,这孩子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散发出了活力,展现出一张充满天真稚气的笑脸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