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3日

◆文本细读

愿人间盛开文明花

——读《文明小语》

刘立新

最近,李振平(笔名平静)同志在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新书《文明小语》。他给了我一本,我反复阅读了两三遍。书中文章虽然短小精悍,但小中见大,让我感慨良多。

《文明小语》的最大特点是小中见大。“文明”是个大概念,但大是由小构成的,没有小无所谓大,正由于一点一滴小文明的积累,才结出大文明的累累硕果。作者正是从这些小文明着眼,着手来宣传文明、助推文明、践行文明。诸如,着衣要整洁,不要邋遢;不要穿睡衣上大街;说话要真诚,不说过头话,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小事,有人可能看到了,但没有想到,可能想到了,但没有做到。作者既看到了,也想到了,更做到了,这是难能可贵的,是令人钦佩的。正如作者在书的前言中所说,这些小事犹如家乡的品牌特产金银花,开小花,有异香,可入茶入药,是清心润肺、解毒消炎的良药。我们说创建文明社会,不就是体现在这些琐碎的小事当中吗?市委书记龚文密批示:“《文明小语》本身就是文明创建的成果,为文明创建作了贡献。”

《文明小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书中渗透了作者的满腔情怀。

一是母子情。作者念初中时一个暑假,在家打禾,突然有个什么东西飞进了眼睛。正在忙碌的母亲嗖地冲过来,大叫一声“崽种呀”!托起他的脸,对着他的眼睛,左右换着吹气,想把可能进入眼睛的杂物吹出去。一个“嗖”字写出了母亲当时的急迫心情和母亲对孩子的深爱。作者要去广东看弟弟,母亲准备了几十公斤土特产。临行前,母亲还为不能多带一些东西吁叹了好一阵。这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呀!作家张洁曾说:“又有哪个母亲不是倾其一生,为她的孩子榨干最后一滴血。”

二是师生情。作者的一位老师因癌症去世,他写了一首诗《奉在青松面前》,把教师比喻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三是兄弟情。作者一位在东莞小有成就的大学同学开车送他到弟弟家,他谢谢了同学的好意,宁肯住在弟弟的夹层铺也不住同学安排的宾馆,宁肯待在寂静的小镇,也不随同学去东莞疯玩,和弟弟一起在小镇度过一个温馨、祥和的夜晚。

四是朋友情。作者在杭州遇上了一位同龄人,又一起游温州、丽水,后来这位同龄人要上班,又将他介绍到另一位朋友家食宿。这些朋友热情有加,不但没有收他任何费用,还租车送他到火车站,让他度过了两天好时光。作者在书中写到:火车已徐徐启动,我看着站楼上镶嵌的鲜红城市名“丽水”二字,模糊间觉得那晶莹欲滴的“丽”中两点似乎是我的两行泪水,洒在了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这就是播撒文明的人得到的文明的恩惠。

五是人民情。作者在新宁县巡田乡石山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村第一支部书记,他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千三百个日与夜,六万八千里扶贫路,为群众做了许多好事、实事、难事,可圈可点,使石山村面貌焕然一新,解脱贫困。例如,为石山村筹集购买红心柚子苗款10万元,帮助抢救了贫困群众肖坤强的垂危生命,帮助隆回县周旺镇杨岭村打通了黄泥墦至中心集镇的“天路”,等等,不胜枚举。他与当地农民群众结下了浓厚情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李振平同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倾听民情,致力扶贫,这样的境界和情怀,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光辉思想。如果将作者的境界和情怀扩展于人间,人间必将盛开文明花。

然而,我在阅读《文明小语》的过程中,总感到有些篇章言犹未尽,希望此书再版时能予以充实,使之更加丰腴,更加饱满。

--> 2021-01-13 刘立新 ——读《文明小语》 ◆文本细读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593.html 1 愿人间盛开文明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