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氏是明清以来,邵阳影响最大的书香门第。其祖籍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明景泰初年(1450),其始迁祖车济为荆州通判时来到邵阳,乐此风土,遂定居于此。从其第六世“大”字辈开始,以下10余代,门才鼎盛,读书家风绵延不断,文人学士层出不穷,先后有进士5人、举人贡监100余人,以文字名世成家者35人,著作不下1000卷,形成了绚丽多彩的邵阳车氏文化,对湖湘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在历史动乱中,车氏著作多已散佚,其刊于明者多毁于明末兵灾,刊于清初者多毁于吴三桂滇兵之乱,“拉杂于兵燹者十之七,腐溃于风雨者十之五”;车万育一家在车鼎丰、车鼎贲罹文字狱后,悉毁文版,书稿荡然无存。清代开明史馆时,礼部檄委宝庆知府,指名征集车大任的《囊萤阁集》,但其后人均无以应,仅在《传是楼书目》中载其书目。后车大任的玄孙车无咎结婚时,他的妻子刘氏是同县刘孔晖之女,亦属书香门第,他们家保存了车大任的部分书稿。刘氏出嫁时将这些书稿放于妆奁中带入车家,由车万育把这些书稿带至京城刊行,当时的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李蔚为之作序。但这个刊本也在双亭兄弟罹难后散失。清道光年间,邓显鹤在主编《宝庆府志》时,虽广泛搜罗,也仅得车大任诗20余首。
车氏一家残留的作品得以搜集、保存和流传,民国时的五峰铺人刘达武功不可没。刘达武一生以抢救、挖掘、整理邵阳文献为己任,时人誉为邵阳文史之集大成者。他通过广泛搜集,从车氏亲戚和车氏后裔中获车大任诗700余首,并将散见于《宝庆府志》《湖南文征》《湖湘耆旧集》《车氏族谱》等典籍中的车氏遗诗遗文荟萃成册,辑成《邵阳车氏一家集》共13集,在车氏后人、车大任第九世孙车飞的帮助下,于民国22年(1933)刊行问世。但对于浩繁的车氏著作,亦不过管中窥豹而已。在《邵阳车氏一家集》中保存作品最多的车大任、车以遵、车万育3人,车大任存诗738首、文7篇,车以遵存诗603首、文12篇,车万育存诗381首、文15篇;其次为车万期,存诗336首、文1篇;还有一位保存作品较多的车氏后人车玉襄,他是车万育的第六代孙,存诗489首、文3篇。除以上外,其余车氏诸子存诗10首以上者寥寥无几,此又不得不让热爱桑梓文化的人士感到痛心和惋惜。抢救、挖掘、整理、弘扬车氏文化,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
适逢盛世之秋,中共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为传承、弘扬本地文化,决定编纂出版《邵阳文库》大型丛书。笔者受《邵阳文库》邵阳县编辑领导小组之约,辑成这本《车氏一家集》,以飨读者。编者力求以精而全作为编辑此书的标准,首先,我们对《邵阳车氏一家集》所存作品特别是其中的诗歌部分进行了精选,从所存2700多首诗中选出758首、77篇文章中选出66篇录入本书。另外,对《邵阳车氏一家集》漏载的作品进行了补充。同时将《邵阳车氏一家集》编定的13集,重新编排为《车大任卷》《车以遵卷》《车万育卷》《车万期卷》《车鼎黄父子卷》《车鼎晋兄弟卷》《其他车氏诸子卷》等7卷,并附有简单的作者介绍。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对作品中出现的较为生僻的人名、地名和典故作了必要的注解。为了让读者对车氏世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编制了车大任、车大敬两家车氏支系和邵阳车氏“大”字辈以上六代(至始迁祖车济止)文人世系图。对原书中出现的部分错误进行了校核更正。原书中的通假字和异体字则一律按现代通用的简化字进行了规范。
车氏一家的散文继承了唐宋古文的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束缚,以散体古文为特色,没有华而不实的浮华之气,以记、铭、序、跋、颂、启等实用文体为主,不尚空谈。钟情于宝庆的山水形胜是车氏散文的一大特色,对宝庆形胜,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湮没于历史长河、今人已看不到的诸多宝庆胜迹,在车氏一家文章中均有过精彩的描述和介绍。同时为我们记述了许多诸如耆儒、高僧、忠烈等已经被人们淡忘、对今天的邵阳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的古代桑梓名人。车氏之诗,以车大任、车以遵、车万育、车万期、车鼎黄、车玉襄等人为代表,格调清新,形式活泼,意蕴淡远。
车氏诗文还有几个共同的鲜明特点:一是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关心,如车大任的《采矿吟》《遵化道中见田家以草代食感赋》《散兵行》《征妇词》,车以遵的《催租吏》《田家四时》《田水声》《老农与牛语》等作品,作者均以真切的社会良知和丰富的情感,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百姓的困苦特别是对封建礼教桎梏下下层妇女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二是对封建官场的厌恶,作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渴望功名,渴望进入仕途,但入仕之后,对腐朽的封建官场产生的厌倦痛切之情,在车氏一家的诗文作品中随处可见。三是车氏一家的作品中,训诫激励家族子弟和相互砥砺的篇章非常多,这些作品不仅对弘扬他们家族的求学精神,延续他们的读书家风,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对激扬家乡后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四是鲜明的邵阳地方特色。车氏一家文人无论宦游四海,还是长居桑梓,在他们的作品中始终体现着家乡邵阳的人文精神,接邵阳的地气,在今天的邵阳人读来,仍感到十分的亲切。车氏一家诗文中还集中体现了车氏一家读书人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邵阳的山水孕育了车氏一家,邵阳的风土人情陶冶了车氏一家的性灵,车氏一家读书人身上流的是邵阳人的血。他们的为人处世,处处表现着邵阳人的风格;在他们经世论道的字里行间,无一不彰显着邵阳人的骨气和气节。车氏一家作为邵阳历史上最大的文人世家,对邵阳文化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研究车氏一家,应成为我们今天研究邵阳文化、弘扬邵阳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曾得到《邵阳文库》编委会办公室、邵阳县文联及部分车氏后人的指导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本人学识浅薄,对书中存在的谬误,诚请识者指正。
(唐畏保,邵阳县人,文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