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7年,邵阳市建成了一个花园式的城市广场:爱莲文化广场。其面积之广、设计之精、花木之美、人文之丰,堪称邵阳广场之最。命名“爱莲”也者,盖源于宋代理学宗师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世称濂溪先生,湖南道县人,宋朝儒家理学开山鼻祖、哲学家、文学家。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摄邵州事,即代理邵州。他来到邵阳,驻城北路(今市政府大院),并于此开辟十亩之方池,通资邵之清波,垒石墙以为围,植垂柳以环池。池中植莲,叠瓣盈香,并于此作传世之名篇《爱莲说》。清道光年间,邑人在爱莲池建濂溪祠。同时,宝庆旧城东县学内亦建有濂溪祠,供人凭吊、游览。士人游之,常吟咏纪颂濂溪高风。
明穆宗隆庆(1567-1572)年间,张元忭奉命存问岷藩王至武冈,除了游法相岩外,特至宝庆谒濂溪祠,游爱莲池,作《谒濂溪先生祠,游爱莲池》:“古郡荒池在,东山资水边。弦歌曾几日,俎豆自千年。色借亭前草,香分池上莲。甘棠还有渡,遗泽共流传。”
张元忭访祠时,池在莲碧,因不见专人管理,故称“荒池”,也含有前贤事业未见光大,颇叹衰微之感。弦歌,代指礼乐教化。当年,濂溪于此地重教育,建州学,登讲坛,培人才。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品用的两种礼器,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相传周敦颐摄邵州事为时不久,有一说仅十月余,也有一说为时三年。时日虽短,但兴教重文,培养一方人才,化育一方风情,功在千秋,故后人尊崇祭祀,绵绵不息。我远道而来,亦弹冠拜揖,以谒先生。亭前草色青青,池上莲香郁郁,皆为先生当年遗泽呵。且将先生之德,与甘棠布政之召公媲美,共相礼赞。召公,姓姬名奭,周武王之弟,曾风尘仆仆,至邵阳市郊甘棠渡,于甘棠树下宣讲周朝政令,体察民情,这是灿烂的湘楚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开端。这棵荫庇召公布政的甘棠树,直到明孝宗弘治年间才枯死。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巡按御史郜光自衡至邵,见树根尚在,行文参议张仲谦和宝庆知府陆柬,议请甘棠旧址建召伯遗爱祠,并构古甘棠亭。清代黄则有之《甘棠渡》诗云:“水传姓氏犹称召,棠得名贤始觉甘。”
张元忭是绍兴山阴(今属浙江)人,隆庆进士第一,自然崇仰重文之先贤。后迁吏部右侍郎,谥文恭。召公与濂溪,实是邵阳人文史上两位划时代的大贤。相提并论,良有以也。
二
清康熙十一年(1672),宝庆知府李益阳有题爱莲池二十言:“劫后亭犹在,花闲仍是莲。此花号君子,其人斯在焉。”诗虽不见殊佳,其怀念先贤之意则已寄矣。其在任期间,于濂溪书院增设讲堂,亦乃效先贤之风。周敦颐至邵,第一件大事就是重教兴学,培育人才。他择址建州学于城东,雷厉风行。1068年正月初三,州学竣工,他作《邵州新迁学释菜祝文》祭告孔子,又作《告先师文》祭告颜子。祭告毕,于州学府前手植月桂二株。后邑人于桂旁建“双桂轩”,以示纪念。自周子开此弦歌之风,后来地方官员多仿效之。
清雍正、乾隆年间,东乡(今邵东县)刘鼎恒(1685-1756),有《爱莲池感怀》一首,缅怀周先生,情韵悠长:“为溯潇源水一方,先生遗爱并留香。何须净域开千叶,未许名花爱六郎。君子幽窗堪晤对,美人巧步亦寻常。采莲纵有无端曲,说到濂溪味道长。”感怀赞誉了周先生的遗爱和莲花的珍贵、高洁,让人领悟濂溪与莲花的君子之风。净域,佛门。佛经载:释迦牟尼舌根闪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莲花,每朵莲花中端坐着一尊小菩萨。所以,千叶莲花即为佛的象征。爱莲池之莲花,出污泥而染,临清池而妖,亭亭净植,香远益清,更胜“净域开千叶”,君子之花也。这种圣洁之花,当然是不会去爱“六郎”那种奸邪佞逆之徒的。“六郎”,武则天之男宠张昌宗,排行第六,人称“六郎”。六郎年少俊朗,宫中有“莲花六郎”之呼。鲁迅《秋夜有感》中,亦有“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之句。其实,以花称男,明褒暗讽。故刘诗反其意而用之。此等名贵之花,君子晤对,生高雅之幽情;美人巧步,亦属太过平常,难比莲花之美。无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尽头。王昌龄有《采莲曲》,以花、月、舟、水衬托莲女的容貌,少女置于荷花之中,若有若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至美至妙,令人遐思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