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0日

让梦想照进现实

——访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薛健

编者按:近日,湖南工商大学几位大一学生就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职业选择等问题采访了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薛健。薛健,绥宁人,1960年生,1988年调入湖南文艺出版社,从事印制工作;1996年内调总编室,改行做编务,曾策划编辑出版过梁晓声、王安忆、迟子建等著名作家的作品。现将采访内容择要刊发,以期对解答当代大学生人生选择的困惑有所帮助。

问:能否简单地与我们分享您的人生经历呢?

薛健:非常感谢同学们对我的采访。我的人生经历就是“简单、平凡”四个字。身世简单,头脑简单,内心也简单;平凡,贯穿了我的整个一生:从偏远的山乡平凡走出来的我,即使辗转几座城市,依然平凡如故。要说人生的转折点嘛,从地域上来讲,遇见上海,并认识上海的王安忆,它既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也升华了我的生命内涵。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从年代上来讲,1996年,是个分水岭,它开启了我人生新的篇章。那一年,单位一纸文件下来,我被匪夷所思地改了行,从原先的生产经营管理突然间转入编辑行政行例,即做编务管理并开始接触文学编辑工作。

问:请问您为什么现在从事文学类工作?

薛健:从事文学类工作,即做了文学编辑,是我意想不到的。从前,我上的是印刷学校,地道的工科男。毕业后,在印刷厂干了整整5年。后来调到出版社,从事的也是印制管理工作,看上去,似乎与文学毫不相干的。而奇妙的是,1996年初,我完成《传世藏书》印制工作回来,却莫名被调到总编室,从事编务工作,非专职编辑岗位。而我心有不甘且不愿服输,甚至鬼使神差地抱着一点点幻想或一丝丝自信,开始策划选题、编辑文学图书,没想到的是,竟做得风生水起,有动静有反响。这得益于梁晓声、王安忆、迟子建这些名作家的真情关怀与鼎力相助。

问:请问您在大学期间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过迷茫吗?

薛健:我们那个年代,与你们现在完全不一样的。上了中专或大学,国家是包分配工作的,你学了什么便干什么,好像没得选择。况且,我们当时是定向培养生,毕业后,是要分配到各省的印刷技校当老师的。结果呢,我毕业后,技校已举步维艰,不需要那么多的老师。于是,大部分同学被分配到省出版局机关或事业单位,而只有我和另一位同学分到印刷厂。但没过多久,这位同学也被借调到省局机关去了。

问:在选择坚持自己梦想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呢?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薛健:其实,我算是一个没有什么梦想的人。换而言之,便是没有过高追求和欲望的人。如果说,自己心中有些许梦想的话,那就是追求过文学,喜欢她并爱上她。实现这一梦想的过程中,困难必然是有的。首先,学历就不够,没上过正式大学,更没进入中文系深造,先天就跛脚,技不如人,这便成了我从事文学编辑工作难以补齐的短版。加之,还有旁人的冷眼,同行的不屑与挫伤,而且,又没在专职编辑岗位,只能抽空、挤时间,忙里偷闲时做着这份自己喜欢且想干的事情。不过,内心却是矜持而愉悦的。

遇到这些困难,我的法宝是:隐忍和坚持。我始终相信,不管遇到多么不堪的事情,你忍一忍,再忍一忍,就会出现柳暗花明的那一刻;不管面前困难如何之难,只要你坚持,再坚持,终会迎来成功的那一天。

问:您能否与我们分享您这些年来的收获与成就呢?

薛健:我业余做文学编辑工作二十多年,收获与成就兴许还有一点点。因为我不是专职编辑,责编的图书并不多,主要是策划编辑过梁晓声、王安忆、迟子建的作品,而且都是原创的,实属难得。出版他们的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叫好并叫座,优秀又畅销。而我更大的收获是,这不仅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拓宽了我的人生视野,更是慰藉了我的内心世界,充盈了我的精神生活。

问:最后,针对“当代大学生面临梦想与专业不符的冲突”的问题,您有什么建议?

薛健:你提的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梦想与专业,或者说,理想与现实,看似矛盾和冲突,但也不尽然。举个例子吧,我们湖南的作家唐浩明先生,上大学时,好像学的是水利专业,结果成了出版家、名作家。我倒觉得,梦想与专业并不是那么水火不相容的。专业要学,且学好;梦想要有,莫飘然。两者,并不相克,甚至相辅相成。在大学期间,学习是本分,而且,专业知识是以后找工作的敲门砖,或是以后赖以生存的基础。基础是要打好扎牢的。至于梦想,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是该有所存留的。人,要是没有一点激情和愿望,那跟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没有信仰而只有四肢的动物有何区别呢?所以,我认为,年轻的大学生们,既要扎实学习,苦练本领,方可报效祖国;又要怀揣梦想,坚守信念,才能活出滋味。只有当现实生活被梦想照亮的时刻,你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并熠熠生辉……

--> 2021-01-10 ——访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薛健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448.html 1 让梦想照进现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