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的一天,我同时任省检察长的龚佳禾等人在魏源文化市场,参观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书画家刘检清的画展。在几十幅国画中,我特别在《蔡锷故里》画前反复细看:一栋白墙黛瓦的普通平房坐北朝南,背靠的山坡长满苍松,郁郁葱葱;门前两棵翠柏,四季长青;坪前一小池,清澈见底;正对堂屋有一条笔直的沙石路,伴随着流水潺潺的小溪通向远方。
蔡锷不追求权位利益,是一心只为国民争人格的将领。他心地光明,生平不爱钱财,不慕高官厚禄,常说“人以良心为第一命”。他反对帝制,争的不是个人权力,而是出于对缔造共和的忠诚。为反袁护国,他率领护国军在四川前线作战,每日睡觉不到三时,吃的是半米半沙,士兵未擅取民间一草一木。他身先士卒,浴血奋斗,目标与各路军阀截然不同,不是把西南据为己有,在那个有枪便是王的乱世中,是一个罕见的没有军阀思想的将领。在近代中国军阀混战中,竟然产生了蔡锷这样一位人格高尚、目光远大的军人,真是民族的骄傲。
作为在部队奋斗近三十年的军人,我对这幅传承蔡锷精神的国画情有独钟。后来画家真的把这幅画赠送给我,我如获至宝,立即装裱好挂在我的客厅,时时观赏。
观赏《蔡锷故里》,首先回想的是蔡锷童年的故事。我家乡离蔡锷故居只有十几公里,蔡锷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听当时在邵阳县中(现在的市二中)就读的堂兄伍新德给我讲神童蔡锷的事。说蔡锷母亲在路旁开了个伙铺,凡有学问的人路过住宿,她总是备好酒菜,热情接待,唤虎儿抠衣求教,使他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蔡锷13岁考取秀才,15岁考入湖南时务学堂。当时去省城300多公里,要步行十来天。母亲要他走路,打发的盘缠是咸鸭蛋,规定他在途中只买饭不买菜,只希望他“出门在外能吃苦”。后来蔡锷东渡日本深造,母亲把多年积攒的八千文以资其行。父亲蔡正陵病逝,正在日本士官学校读书的蔡锷理应回家吊丧守灵。母亲为不耽误他的学业,毅然写信告诫蔡锷,说大事已毕,毋得假归;你若用力学成,即可告慰你父亲在天之灵。以后,蔡锷终于学成,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蔡锷童年的故事,自然对我以后求学和从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观赏《蔡锷故里》,使我回想起建设松坡图书馆的事情。邵阳人民为纪念蔡锷首举义旗,奋起反抗洪宪帝制而办松坡图书馆。它的创建主要得力于湖南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岳森,在他的努力之下,一些热忱文化事业的社会贤达,特别是益圆董事会的七十多位会员,捐房捐地,捐钱捐书。松坡图书馆于1943年11月开始创立,到1946年6月9日正式揭幕,藏书达24000余册。特别是有一批馆藏珍本,使松坡图书馆成为贮藏文化珍品的宝库。这里也是1949年雷飚与岳森约请程潜密商起义的地方。解放大军迫近长沙,程潜、唐生智来邵,雷飚与岳森在松坡图书馆约请两公密商,并促其迅即返长积极进行和平起义。到上世纪80年代,松坡图书馆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市委和市政府决定在原址新建,保留原有馆舍。时任馆长金如心操碎了心,上下求索,四处奔跑,也经常同我交流情况。他很快筹得资金500多万元,于1990年5月举行新馆奠基典礼。1994年10月,一座建筑面积4600多平米的图书馆大楼,矗立在红旗路旁,藏书已达50多万册。
观赏《蔡锷故里》,我又回想起邵阳市纪念蔡锷逝世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情景。1996年11月8日,是蔡锷逝世80周年纪念日,经中宣部批准,同意在我市举办纪念蔡锷逝世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于当年11月10日至13日在白公城宾馆召开,同时采取“学术搭台,经贸唱戏”的策略,举行对外经贸洽谈会,这对于用蔡锷精神推动邵阳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观赏《蔡锷故里》,我还回想起松坡公园开建的情况。公园坐落在大祥区雨溪镇的唐四、四联、五花三村之间的1280多亩山地,加上水面500多亩的老屋堂水库。市政府委托我去当顾问,协调公园建设中的问题。2001年公园初步建成,我参加了蔡锷将军铜像揭幕典礼。铜像高3.88米,铜像右边石壁上刻有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的文选德书写的“走向共和,缅怀松坡”。铜像背后是两行松柏,护着177级台阶通向山顶的松坡阁,阁名是时任湖南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著名书法家邹志强先生书写的。阁门的楹联是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书写的:“埋来赤膊松长翠,刺破青天锷未残。”松坡阁古香古色,飞檐翘角,红墙翠瓦,上下两层,是蔡锷纪念馆,展出将军的生平业绩。阁前的玉兰、桂花、香樟和翠竹是市里四大家主要领导带着机关干部义务栽植的……在松坡公园里还建有玻璃长廊、儿童乐园、水上乐园、空中滑索等,弯弯曲曲的游道通向各个山头,成批成批的旅游者和青少年来到公园,拜奠革命先烈,传承蔡锷精神,享受山水之美。
(伍想德,原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